中国的很多地理区域都可以用一个字来简称,比如苏南浙北一带可称为“吴”,北京一带可以称为“幽”或“燕”,四川称为“蜀”等。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最开始的地名通常是单字地名,虽然后来渐渐演化成双字地名(举个例子:“徐州”本来“徐”属于单字地名,“州”是一种建制通称;但后来变成“徐州市”,“徐州”成了双字地名,而“市”成了建制通称),但用单字古称来称呼地域的习惯仍然残留于汉语之中。
那么,如果称呼岭南地区,用哪个字来称呼呢?没有任何争议,就是“广”,现在“广东”和“广西”两个省名都带“广”字,岭南第一大都会名称为“广州”,但在历史上,最早称呼这一地域是另一个字:交!
东汉交州刺史部
交,目前现在这个字已经不作为任何地方的称呼,不过这实际是后世政治原因导致的。但在古代,用这个字来表示某个地区是惯例。在现在中国中学生学的一些古代文章中,我们能看到这一些现象。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孔雀东南飞》
这其中,交与广是并称的,似乎形容的是同一片地方,那么为何岭南会出现这种“一地两称”的特殊现象呢,“交”与“广”哪个又才是岭南地区的“正统”通称呢?
如果从历史上来说,“交”比“广”出现的要早好几百年。
岭南一带,原本并不是中原民族的控制区域,生活在此地的是土著部族,中原汉人称呼其为“百越”,其中“越”又通“粤”,即现在广东省简称的由来。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后,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打下百越之地后,设置了三个郡:南海、桂林、象。这是岭南地区首次被纳入版图。
此时,无论是“交”还是“广”的称呼都没有出现。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后,岭南地方官员赵佗趁机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南越国继续南征,将疆域延伸到了今天属于越南北部的红河平原地区,击败当地酋长安阳王后,赵佗设置了两个新的建制:交趾郡、九真郡!
“令二使典主交趾、九真二郡人”——《三家注史记》
从此开始,“交”这个地名出现了,“交”实际是“交趾”的简称。那“交趾”到底为何意?其实如果就“交趾”这个词来说,其出现的远比作为地名要早。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墨子》中就有“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之日所出入,莫不宾服”之句,《礼·王制》也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
对于中原人来说,南方各地原住民一开始都是“蛮族”
后世的学者对于“交趾”一词的本意也闹出不少误解,唐代杜佑在《通典》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红河平原的人“大趾开阔,并立相交”所以称为“交趾”,这显然不对,当地人的脚没这么奇怪。实际上“交趾”原本是上古汉人形容南方分布在湘粤一带越人部族生活习惯的形容,“雕题交趾”中“雕题”就是在额头上纹身。而对于“交趾”,历代注疏家的理解也都一致:侧卧时大腿后弯,双脚交于身后。
“交趾”本是古代北方中原人在古籍中描述“南蛮”民族风俗的词。即使中原人用“交趾”形容地方,一开始也是泛指整个中原以来地区,但赵佗设置“交趾郡”后,这里成为正式的建制名了。
南越国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才被汉朝灭亡,汉武帝灭南越国后继续南征到越南中部,此外还派水军控制了海南岛,重整岭南建制,分为九个郡: 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
这其中,“珠崖、儋耳”在现在的海南岛,“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而“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则位于两广。
同时,“广”的地名也正式出现,“广”实际来自于汉武帝的圣旨,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对于如何控制其故地做出指示: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意思是希望地方官员以怀柔政策控制此地。当时除郡县外,汉武帝还设置了更上一层的监察区,即“刺史部”,除京师附近三辅、三河及弘农七郡外,将全国一百零几个郡国分为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与交趾、朔方十三刺史部。
岭南一带当时属于“交趾刺史部”,而同时,地方官员在收到汉武帝“广布恩信”的旨意后,将刺史部所在地定名为“广信县”(苍梧郡郡治,离水与郁水的交汇处,今广西梧州或广东封开一带)。
大家是不是有一个疑问:交趾刺史部,统治中心在苍梧郡的广信,首郡应该是苍梧郡,那应该叫“苍梧刺史部”更合适,怎么会叫“交趾刺史部”呢?
这实际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交趾刺史部刚刚成立的时候,刺史部所在地并不在苍梧郡的广信县,而临时设立在交趾郡的郡治赢娄县 (今越南河内市西北)。西汉时刺史不常置,且无固定治所,但交趾除外,后来迁到广信了。
“交州治赢娄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移治苍梧广信县”——西晋王范《交广春秋》
那另一个疑问就出现了:交趾郡是在现在的越南啊,为何汉代一开始会把刺史部放在越南呢?难道当时整个岭南之地其重心是在边缘的越南吗?这一带的核心应该是在珠江三角洲才对吧。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也许在大家的印象中,最偏远的地方经济往往最落后,不过对于岭南地区而言并不如此,《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各郡人口,交趾刺史部七郡(位于海南岛的珠崖、儋耳两郡后因当地频繁出现土著反抗而被放弃)人口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