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要屠杀功臣?没有手段做不了皇帝?

2020-09-29 23:42:59 作者: 朱标死后,朱

朱元璋是布衣出身,但他推翻了元朝,是民族的英雄。可是他却嗜杀成性,把很多大功臣都杀掉了。虽然他建立了明朝,在历史上功劳很大,但是当上皇帝以后,他的种种做法却让人们看到了他的残忍。

据说朱元璋在让开国功臣李善长与世长辞后,太子朱标曾向老朱谏言道:老爹啊,你这杀的人太多太滥了,恐怕有伤和气,不利于咱工作开展啊。第二天,朱元璋把朱标叫到跟前,将一根长满刺的小棍子扔在了地上,要这儿子捡起来。朱标此时面露难色,很是难为情。朱元璋说道:老大啊,我让你拿起它,可是这上面有刺,你怕伤了手,是不是把棘刺除去,就可以不必担忧了。你难道不明白老爹爹的苦心吗?我现在送他们去另一个世界,是在替你消除隐患。

很多人说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心狠手辣,其实是因为大儿子朱标。刚开始朱元璋十分看重他的大儿子,这个儿子也是他和马皇后所生的,再加上他各方面才能都很突出,朱元璋很看重他,想把未来的皇位传给他。只是没想到,大儿子正年轻力盛,在人生中最好的时候生病而死。

原本要留给朱标的皇位,一下子没有了人选。年纪尚小的朱允炆从未接触过过政务,哪像朱标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而朱允炆与文武臣僚的感情也不如他爹深厚。朱元璋唯恐小孙子太年轻,威望和经验都不足以驾驭天下,万一有变故,大明王朝就有可能落入他人之手。于是,大开杀戒,把一切可能危及朱家王朝的潜在势力通通铲除。

于是乎朱元璋把目光放到了他的皇太孙朱允炆身上,一心一意为这位皇太孙铺路。如果想要让皇太孙以后能在皇位上做得更稳一些,那他就必须要把大权都握在手里,因此他不断的杀掉一些功臣,想确保以后皇权能顺利传承下去。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清楚老朱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人。在大儿子朱标还没有去世的时候,他就已经选定大儿子为皇位继承人,为此他总是有意的去教导大儿子。他曾经告诉大儿子,要成为皇帝的话,一定要心够狠,能下得去手,如果总是优柔寡断,没有狠心,那么皇权很可能就会被有心之人给夺走,朱家辛苦打下的江山也就难以坐稳。

手里没有大臣的把柄,使他不能直接把大臣杀掉,于是他选择用严刑酷法。尤其是对待贪官,他的手段很残忍。仅仅贪污十两银子就会被剥皮抽筋。有些功臣认为自己立下了功劳,即使真的贪污一点银子,朱元璋也会看在他有过功劳的份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自己。可是没想到朱元璋并不念旧情,只要贪污十两银子,就要受到这种严酷的惩罚。

而废除丞相制度也是朱元璋屠杀大臣的一种手段。丞相是大臣的头,在朝中权力很大,很多事情方面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想法。如果一直这么放任丞相,那么权力很难收到自己手中。虽然丞相可以帮助皇帝做很多事,让他在朝政上不那么忙碌,可是朱元璋觉得如果自己勤奋一些,即使没有丞相的辅佐,处理这些问题也不在话下。丞相胡惟庸就是被他定了谋反罪杀掉的。

朱元璋一心都在为子孙后代谋划,即使大儿子不死,他也同样会屠杀大臣。从布衣、游行和尚当上皇帝,他知道成为皇帝的道路有多么艰辛,为此他要想尽办法让子孙后代能顺利接管他打下的江山。那些有功劳的大臣自认为自己是功臣,还仗着自己有免死金牌,在很多事情上不会太顾忌皇帝。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想要把大全都抓到手里,实在是太难了。

大臣们位高权重,等他死后想要夺取皇权太容易了。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辛辛苦苦才到手的江山就这么毁在子孙后代的手里。想要把权力抓牢,那就必须从大臣手里把权力收回来,而最好的手段就是杀掉那些大臣。因此不管他想要把皇位传给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皇权在自家人手里,为此他就必定会杀掉很多功臣。

也许朱元璋诛杀各位有功之臣,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为了江山稳固,为了下一任继任者考虑,为了大明江山永远属于朱氏一族,朱元璋不得不这样做。这些久经沙场的军事将领们一个个都是虎狼之心,个个对皇位虎视眈眈,人人都有渴望谋取皇位的权力。而这时偏偏皇太子朱允炆又相对弱小,朱元璋大开杀戒也是大势所趋,是政治需要。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三点,一是集权,胡惟庸案,胡惟庸不见得会反,但他作为宰相,独断专行,很多大事都是不请示朱元璋,朱元璋不可能会让过他。二是反贪,空印案和郭恒案,这两个案子牵涉也不少,蓝玉和胡惟庸的万人左右,这两个案子有说法是七八万人。三就是继承人,傅友德、冯胜包括蓝玉案都是在朱标死后爆发的,傅友德是朱元璋三子朱棡的亲家,冯胜朱元璋五子朱橚的丈人,也和常遇春是亲家,蓝玉是朱标的妻舅。朱元璋非常明白,皇帝年纪不大登基,外戚和太监干政都是祸乱之源。

当然他也知道玄武门和七国之乱,但是他也知道削藩集权并不是导致七国之乱的唯一因素,汉景帝打死吴王世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继承人能够用缓和的方式来削藩,并不会导致藩王叛乱(靖难之役爆发和朱允炆优势兵力下失败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也许那句名言更能解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