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杜甫

2020-10-07 22:39:16 作者: 「寒露」秋兴

过了中秋,也就进入了深秋。深秋时节,天更凉,夜更冷,原本晶莹剔透的白露,变成了冰凉透骨的寒露,再往前走一步,就该凝固成清霜了。《诗经》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的就是这个时候。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最晚的一批大雁也南飞了,小鸟则深藏不露,让古人以为都入水变成了蛤蜊,百花凋残,只有秋菊傲霜,吐露寒香。秋天的基调,至此也由清凉变为肃杀,让人心也生出凛凛寒意。这样的时节,又会留下怎样的诗篇呢?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

秋兴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先说题目。所谓《秋兴》,就是感秋生情,因秋寄兴。寄什么兴呢?国残家破,书剑飘零。杜甫不幸,赶上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辗转到了四川,好不容易盼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他以为自己可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没想到,安史之乱的结束并不是天下太平的开始,而是一系列新动乱的开始。唐朝复兴的梦破灭了,杜甫回家的梦也破灭了。直到大历元年,也就是766年,安史之乱结束三年之后,他还漂泊在夔州,也就是重庆的奉节。

就是在这个地方,他写下了《秋兴》。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一共八首,从诗人当时所在的夔州一直写到诗人念兹在兹的唐都长安,感时伤世,抚今追昔,就像八个乐章一样,既独立成篇,又连环扣接,共同组成一支气势磅礴的交响曲,寄托着老杜晚年最深挚的情感。我们选的这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开篇之作,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它是怎么写的呢?

看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所谓“玉露”,就是深秋的白露。露白霜重,红叶满山。整个巫山巫峡,都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一开篇,就是一幅大全景。从哪里看到的大全景呢?从诗人所在的夔州城。夔州城俯瞰巫山巫峡,高山深谷之间,层林尽染。这个景致好不好?要看心情。

同样是深秋,同样是红叶,毛泽东主席写《沁园春·长沙》,就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那是因为当时正是1925年,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毛主席时年三十二岁,风华正茂,所以他看红叶,会感觉到热情。但杜甫不一样,大历元年(766),杜甫已经年过半百,一身飘零,百病缠身,在他眼里,满山红叶,只剩凋零,深山幽谷,更觉肃杀。

一开篇就满纸秋气,感情是低沉的,但是,这一联诗写得美不美?又真美。美在哪里?美在颜色。玉露是白的,枫林是红的,搭配起来,是一种深沉的绚烂。还美在哪里?美在气象。巫山巫峡,尽收眼底。一联诗放在那里,就好像一幅泼墨山水,黑的山,白的水,红的叶,还有上面氤氲缭绕的满纸云烟,真是既浑厚又苍凉。

首联以整个巫山巫峡的大气象起,颔联怎么接呢?“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一联,是对“巫山巫峡气萧森”的展开描写,真是风起云涌,大气磅礴。“江间波浪兼天涌”,这是在写什么?写巫峡。江水澎湃,波翻浪涌,放眼望去,天水相接,好像天也在翻动,这是从地下写到了天上。那“塞上风云接地阴”呢?所谓塞上,就是巫山。巫山之上,浓云滚滚,匝地而来,好像和大地的阴气连成了一片,这又是从天上写到了地下。天地之间,到处是惊涛骇浪,到处是萧条阴晦,这是何等动荡不安!这仅仅是在讲巫山巫峡吗?当然不是,这也是当时大唐王朝的写照。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内部军阀割据,外部又不停地遭到异族侵扰,内忧外患,战乱不休,举国上下,风雨飘摇。这不也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吗?我们之前总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江间波浪、塞上风云除了是巫山巫峡,除了是大唐王朝,还是什么?还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翻滚的波浪,正如诗人忧国忧民的思绪,匝地的阴云,正如诗人心中前途未卜的愁闷。把这两联诗放在一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高峡秋色,个人际遇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情感基调是那么萧瑟沉郁,但是,却又写得色彩浓烈、气势恢宏,真有史诗一样的气度。如此看来,老杜的心胸,该是何等的开阔而深沉啊。

前两联写景,都从大处落墨,到颈联,该写人了。怎么写呢?“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是从全景一下子转入细节了。“丛菊”呼应着“塞上”,塞上簇簇秋菊,烂漫开放。菊花和红叶,都是秋天的象征,而秋天正和日暮一样,是游子思家的时候。所谓“感时花溅泪”,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那为什么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呢?所谓“两开”,是指诗人离开成都,准备折返故园已有两年,秋菊也已两度开放;那什么又是“他日泪”呢?“他日”,在这里是向日、前日的意思。

此前一年,杜甫漂泊在云安,当时看到菊花,就曾落泪,没想到过了一年,他仍然滞留他乡,向日的思乡之泪,再次汩汩流淌,这不就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吗?丛菊两开,泪眼两开,一个“开”字,一语双关,诗人的一片乡愁,就这样化作泪水,洒在点点秋菊之中。顺着菊花,再往下看,江间一艘小船,系在岸边。孤舟象征着什么?象征着诗人回家的意志。当年,诗人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马上就要买舟东下,还幻想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到现在,三年过去了,诗人还漂泊在回家的路上,这是何等惨痛啊。但是,尽管一直回不了家,诗人却始终未曾放弃。那一叶扁舟,就是诗人的一颗故园之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