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爱心人士普遍都喜欢养宠物,大多以饲养猫和狗为主,也有人喜欢饲养袖珍版的宠物猪。养宠物这股热潮,大约从本世纪初开始兴起,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原先作为餐桌上美食的宠物,纷纷走向寻常百姓家。无论是广袤的农村大地,还是车水马龙的城市,人人以养宠物为雅兴。
中国有着饲养宠物的悠久历史,自商周至明清,历代帝王多喜好游猎,他们往往将都城附近的土地围墙建苑,再把一些不同种类的野禽猛兽放入其中,以供自己闲暇之余,游玩打猎所用。比如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和《上林赋》分别是为汉朝梁孝王和汉武帝所作,描述帝王诸侯盛装游猎的场景。
再到元明以后,有些帝王觉得传统的游猎方式不过瘾,便开始大肆营建“猛兽房”,里面圈养着“老虎、狮子、猎豹、老鹰、大象”等等,以明武宗朱厚照的“豹房”最为出名。
后来,伴随文明的不断开化,很多猛禽野兽逐渐由人类的天敌,变成人类的“好朋友”,全部入住动物园成为保护动物。这便使得人类能够饲养的动物种类逐渐减少,猫和狗便从过去无人专门饲养,变成人人争相收养的小型野兽。今人养猫和狗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除了挑选自己喜爱的品种,其他也没有太多讲究。可在两千年的汉朝社会绝非如此,当时流传一句话说“好汉不养狗,良妇不养猫”,这又是为何呢?
好汉不养狗
猫虽然是性格温和的动物,但有时候也会随意乱发脾气。包括民间也有“猫为奸臣”的说法,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感慨“蜀太监盛,亦猫为之”,说得是蜀地宦官盛行,与养猫的风俗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好汉不养狗”恰巧因此而来。
汉末,蜀汉裸眠成风。李郎喜猫,夜必共枕。入夜,李郎春梦,尘根起伏。猫惊为鼠,捕之。尘根断,吞食。有邻闻之,广为传。故老者多嘱子孙,猫为男患,不可养之。
汉末时期,华夏大地进入魏晋南北朝,当时的社会有着很大的特点,文人士大夫崇尚狂傲不羁的生活。总是以荒诞不经的行为方式,挑战固有的儒家礼法。有位李氏读书人,家中饲养着一只狸猫,李郎深受魏晋风度的影响,夜间喜欢“裸眠”。万万没想到,人生悲剧竟因猫而起。酣睡至半夜,家中的猫无端淘气,将李郎的“尘根”误作为老鼠吞食。从此,故事主人公李郎或许追随前辈,开始宦官的生涯。
关于这段记载,没有明确的历史出处,想必是后人故意杜撰而来。然而“好汉不养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猫为阴柔之物,无论体态或是性格,都呈现出娇柔妩媚的形象,男人主阳,应该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长期与猫生活在一起,容易形成软弱的性格。
良妇不养猫
笔者也很喜欢狗狗,狗的性格憨厚敦实,在所有动物中最忠实可靠,所以很多爱心人士皆以养狗为首选。中华民族养狗的历史,要远远超过养猫的历史,因为猫是汉朝时由印度波斯传入中国。早在距今九千前的氏族社会时期,很多考古遗址大量发现狗的化石,因此,华夏民族驯养狗的历史非常之久。人类早期养狗不是出于雅兴,而是让狗承担看家护院的职责。所谓“良妇不养猫”也起源于此。
汉末,东岳有郎,喜结连理。月余,夫欲差之鲁中,甚忧娇妻,遂购一雄犬,一伴妻之苦闷,二防贼之淫威。三栽后,夫还,入门闻犬吠,抬首观冷颜。是夜,夫欲行周公之礼,惊见妻肤旧痕累累,惑,追其由。妻无奈,狗解人意,夜夜同眠。
同样发生在东汉末年,东岳郡有个小伙子,新婚不久因公出差前往鲁中郡,因为担心新婚妻子独自在家不安全,便买来一条公狗放在家中。小伙子此去三年才回家,迎接他的却是妻子与狗同勉的事实。
虽然这段记载,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在民间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以女人养狗为大忌。究其原因,前人之所以这么说,更多的是古代社会生活条件差,很多家庭连自给自足都难以保障,再养一只食量较大的狗,必然会增加家庭的开支。
读史有言
关于“好汉不养狗,良妇不养猫”的说法,有着很多的版本,大多数都各执一词,也往往都是以玩笑谈资为主。笔者经过思考觉得,本意应该是好汉不“样”狗,好女不“样”狗,意思是说,男人该有个男人样,女人该有女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