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我国五千年的历史,自从秦始皇创立了封建帝制之后,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二百六十多位皇帝。而在众多皇帝当中,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是那般有魄力,有些皇帝对权力的把控是非常不稳固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些臣子会抓住制度的空隙揽权,久而久之成为权臣,以至于很多皇帝想尽办法去集权,而惯用的手段一般都是软硬兼施,或者是制衡。软硬兼施通过恩威并用促使臣子对自己忠心,而制衡则是通过分权的方式,避免权臣的出现。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就会有疑问,身为九五至尊,皇帝是站在封建社会食物链顶端的人,完全没有必要想这么多,如果出现权臣的话,按道理他们完全是可以直接将其杀掉,大可不必这么拐弯抹角,但是,他们没这样干,即使有历史上被成功杀掉的权臣还真没有几个,那么皇帝们为什么不敢动他们呢?
一、权臣们通过“软权力”培植了大批党羽,让皇帝对他们有所顾忌。
自古以来权力一直都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很多人都对其相当渴望,而有一种权力则被称之为“软权力”,权臣拥有的就是这种“软权力”。想必很多人来并不清楚这个名词的概念,“软权力”其实就是指一种能够影响别人选择判断的能力,说通俗点就是吸引力。
权臣们他们受制于出身,往往一开始的权力并不是很高,不像皇室宗亲那样一出生就享有极高的地位,但是他们凭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人才,逐渐的他们身边的“党羽”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党羽还往往都是朝中的官员。在朝廷里,很多官员对权臣的拥护程度甚至超过了皇帝,权臣能够直接在暗地里组建起属于他们的“小朝廷”。
而皇帝之所以不敢轻易将这些权臣除掉,甚至也不敢将权臣身边的那些“小朝廷”成员们除掉,是因为皇帝也需要这些人的拥护。虽然这些人拥护权臣的程度超过了皇帝,但是,他们对皇帝的拥护是皇帝坐在皇位之上的保障,皇帝一旦贸然行动将这位权臣杀掉的话,必然会引起那些大臣们的反对。
可能之前那些人还是暗地里反对皇帝,但这个时候他们就有可能高喊“皇帝无道”联起手来明目张胆的反对皇帝,毕竟皇帝在傀儡位置上坐了一段时间,让那些大臣们心中的恐惧降低了,连皇帝也已经难以控制他们了。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三国时期的曹髦,因为忍受不了权臣司马昭的把控,召集人手想秘密弑杀司马昭,结果会刚开完,自己这边的人就跑去告密了,让司马昭有了准备。
一直以来封建帝制宣扬的就是“皇权至上”,但是皇权没了大臣们以及天下人的拥护也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皇权。作为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一旦出现难以把持权力的问题之后,他们非常害怕大臣们联起手来“逼宫”,那样的话,对他的统治地位会更加不利,皇帝有可能被迫退位,甚至因此被杀掉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所以,皇帝们不敢贸然动手。
二、能够成为权臣,他们的贡献必然也是朝中数一数二的。
权臣不可能是横空出世的,那些能够成为权臣的人也都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而他们在爬的过程中要升迁往往就需要以朝中做出的贡献为资本。正是因为他们的贡献越来越大,声望也越来越高,甚至在老百姓们心中已经有一个“包青天”的形象根深蒂固了,这就很容易产生一种人们只知权臣,不知皇帝的尴尬局面。
因此,皇帝想要下手成功并不容易,因为有些权臣并非就一定是奸臣,他们为朝廷内外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已经深得民心,无缘无故将他们杀掉,皇帝不仅会失去民心,甚至在历史上都会背负昏庸残暴的骂名,而这样下去,显然他的统治是长久不了了。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皇帝抓住他们的“把柄”,换句话说权臣犯了大错的时侯,再下令将其杀掉才是名正言顺的,这样的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
比如子婴杀赵高,赵高我们都清楚,其借助于秦二世的恩宠,到后来一度权勤朝野,就连一手提拔他的秦二世胡亥也最终是死在了他的手里。而当时的子婴只不过是他扶持的一个傀儡罢了,但子婴却最终却杀了他。
这是因为赵高犯了大错,他掌权之时,陷害忠良,已经是天怒人怨,到了后期已经没多少人支持他了,而子婴就是抓住这点,最终诛杀了赵高。
三、皇帝将权臣杀掉后,权力核心可能仍旧回到不到自己这。
我们前头也有说到过,权臣在自己越来越显赫的同时,会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这些亲信势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在朝中的各个重要岗位,越来越根深蒂固。这个时候,权臣就是整个朝廷的领导人,相比之下,他要比皇帝更有话语权。而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皇帝最终忍无可忍,通过某种方式出其不意的将权臣杀掉,权力仍旧不会回到皇帝的手中。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旦这个权臣被杀掉,已经成熟的权臣集团不可能因为领导人被杀掉就会解体,反而他们会重新选出一位新的领导人,形成下一代核心。
而且,新的领导人会出于皇帝之前的行为更加谨慎,到那个时候,皇帝想要通过简单的暴力夺权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了。不仅如此,权臣集团为了避免再出现意外,甚至可能对皇帝动杀心,到那个时候,别说夺回权力了,就算是留条命都有困难了。
我们举个例子,曹操如果被汉献帝给刺杀成功了,他能够掌权吗?显然是不能,掌权的不是曹丕,也会是曹家子弟,总之与汉室宗亲是关系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