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金朝的程文要求较低,在询问《孙子》《吴子》等书籍中抽问十条,能回答上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就属于上等了。
这些的考试内容很明显是借鉴汉族文化而来,出于对于汉族谋略的钦佩,金朝虽然是游牧民族,但是坚持实行程文这一考试,因此如果有武艺高超录为上等但是却不懂得兵法的人,成绩则会调到中等,而武艺评为中等却不懂兵书的人,成绩则会调到下等。
但是金朝的文举仍然要求射箭考试,这是由于金自身的民族特性,希望用此举保证民族习性不会丢失。
武举制度的崩坏
宋朝中后期,重文轻武的思想浪潮开始破坏武举制度,宋高宗赵构在察觉这一现象后就十分担忧,担心这样只会不断地产出文人,而出色武将则不能够选拔出来,因此他倡议文武并重。
宋孝宗赵昚在位时,有大臣向他进言,认为把武举的优胜者派遣军中担任高级官员,因此宋孝宗问大臣洪适的意见。
洪适对这项建议表达了反对意见,他表示这时的武举人都是通过“文墨”选拔出来的,即是通过书面考试选拔出来的,把他们和行伍之间的武人放在一起不大适合。
这一建议在之前曾经提出过,此次再度重提,因此尽管大臣洪适反对,宋孝宗仍然将武举人任命为高级将领派遣军中。
从这一事件,就可以看出宋朝武举的荒废程度,武举考察武艺的程度也极大地缩小,就连大臣都直言武举人是通过“文墨”选出,武举人最多也就是在兵书策问上表现出色才会被录用,而其中的武艺考察肯定就大大缩水。
宋光宗赵惇在位期间,宋朝朝内重文轻武的风气十分严重,武举人的地位自然要比文举人要低得多,导致许多武举人刻苦学习四书五经,想要再度考出个文举人。武举人不再勤学武功,转而投向书本之中,专心学文,因此国家的武举制度也一度遭到废弃。
等到宋宁宗赵扩掌权之时,他广开武举科举,重新构建了武举制度,但是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仍然存在,因此参加武举考试的大部分还是不入流的武者。
甚至官员腐败,朝廷上下对于武举科举也不大上心,因此考场作弊现象数不胜数,一大批质量不达标的武举考生最终成为了武举人。
而宋理宗赵昀也是下定决心要对武举进行改革,但是无奈重文轻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且那时的宋朝已经病入膏肓,社会制度已经极度腐败,因此全新的改革也不能唤醒这个国家的生机,最终武举制度只能走向灭亡。
参考历史文献: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东都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