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历史上的皇宫——汉未央宫,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宫殿

2020-10-21 09:21:01 作者: 西安历史上的

在今天的西安市西北部有一个汉城保护区,据考证是汉代长安城所在地,在其中还发现了未央宫遗址。

未央宫是西汉时期的皇宫,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长乐宫西边,汉朝时称作西宫。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刘邦的重臣萧何监造,是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在唐朝末年未央宫沦为废墟,现在只剩下遗址。

未央宫周长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宫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殿等,另外还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岁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漪兰、无缘等殿阁。殿台基础是用龙首山的土作成,殿基高于长安城。未央宫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相当于将近7个故宫大小。

“未央”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诗中的“未央”作“未尽”、“不尽”、“未已”解。关于《庭燎》一直有多种解读,“未央”一词涵义也因此偏差,且无定论。

汉代文献中有关未央的记录绝大多数是以宫名的形式出现的,特指“未央宫”。除特指外,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及文物中的“未央”多与“万岁”、“延寿命”等语汇同时出现,包含吉祥之义。这一点在汉代瓦当文字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如“长生未央”、“长乐未央”、

“长乐未央延年永寿昌”等;在铜镜铭文中也大量出现,如:“长相思,毋相忘,常贵福,乐未央”;“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结心相思,毋见忘”等,且带有这种铭文的铜镜全国各地都曾出土。此外,“未央”也是汉简记载最为多见的人名之一,上至于“侯”,下至于“奴”,都有以此为名号者。由此说明,在汉代“未央”、“长乐”是全国各个阶层通行的吉语。

作为吉语,“未央”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没有灾难,没有殃祸,含有平安、长寿、长生等意义。汉人喜以此命名,反映了当时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社会思潮的盛行。西汉王朝的创始人汉高祖刘邦将自己的统治中心以“未央”命名,其用意是和秦嬴政将自己称“始皇”,以便“传之万世”的愿望相一致的。

未央宫的历史沿革: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丞相萧何主持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未央宫,同年汉高祖自秦的旧都栎阳迁都长安。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成为西汉的主要宫殿。

新莽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称帝,以未央宫为皇宫。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战火烧毁了未央宫。

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对未央宫进行了部分的修复。

东汉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汉顺帝对未央宫进行了部分的修复。

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对未央宫进行修葺工作。

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因董卓被诛引发了在长安城内的激烈战争,未央宫再次被严重破坏。

西晋永嘉七年(公元313年),晋愍帝修复未央宫,改名太极殿。

前赵光初二年(公元319年),赵昭文帝刘曜对长安宫室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

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赵武帝石虎下令雍、洛、秦、并等州出十万人修长安未央宫。

前秦皇始二年(公元352年),前秦立国,以未央宫作为皇宫。

后秦建初元年(公元386年),后秦立国,以未央宫作为皇宫。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孝文帝幸长安,幸未央宫。

西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西魏以未央宫为皇宫。

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北周以未央宫为皇宫。

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五月,唐敬宗李湛修葺未央宫中部分建筑。

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对未央宫进行大规模修葺,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对未央宫的修葺工作。

唐朝末年,战乱频仍,政治中心东移,未央宫沦为废墟。

1956年,考古专家开始对未央宫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先后大致确定了城墙、道路、宫殿的主要位置。2013年12月28日,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一期工程完工,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展示区包括汉代皇宫未央宫,以及汉长安城西南角的城墙、城壕区域,共计6.11平方公里。

在展示区内,许多区域根据文物本体的遗存特征,采取原状保护、覆土保护,地面模拟展示,地面砾石标识展示,考古现场展示,视窗展示等方式进行保护展示。可看到未央宫前殿遗址、椒房殿遗址、中央官署遗址和少府遗址等61处重点文物。

接下来未央宫遗址区将进入二期工程,继续完善路网、恢复水系、提升绿化,完善服务,待所有工程完成以后,遗址区概貌将更加清晰。

现在的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有未央宫前殿遗址、椒房殿遗址、天禄阁遗址、石渠阁遗址、少府遗址、中央官署遗址和西安门遗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