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去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2020-10-22 10:19:25 作者: 为何吐蕃持续

吐蕃,可是一度雄踞青藏高原的小霸王。特别是在松赞干布继任赞普之位后,吐蕃迎来了长达200余年的兴盛期。

吐蕃不但长期跟大唐作战,四周的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在内,都被吐蕃攻打过了。

吐蕃军队与印度的第一次作战,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7年),唐朝大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恰逢与唐朝友好的中天竺王尸罗逸多去世,大臣那伏地阿罗那顺篡位,国中大乱。中天竺又称摩揭陀国。

阿罗那顺听说大唐使团前来,竟然派兵在半路拦截。王玄策率领随从数十人奋起抵抗,无奈寡不敌众,悉数被擒。使团所携带的众多财物也悉数被劫。

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趁夜色逃出。王玄策并没有直接逃回大唐,而是跑到了吐蕃,誓要报仇雪恨,灭了印度。

当时,文成公主已经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松赞干布同时还娶了泥婆罗尺尊公主。泥婆罗即现在的尼泊尔。

根据《旧唐书》所载,王玄策“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

吐蕃派了1200名精锐士兵,泥婆罗派了七千骑兵,跟随王玄策攻打印度。

王玄策命蒋师仁为先锋,自己坐镇中军,直扑印度。

王玄策率领8千余精锐战士,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斩杀印度兵4千余人,溺毙上万人。阿罗那顺,及其王妃、王子,外加男女一万二千余人,牲畜三万余,都成了王玄策的俘虏。五百余座城池、堡垒皆降。

中天竺国被灭,东天竺国献上贡品臣服,王玄策大胜归唐。

吐蕃再战印度,饮马恒河。

赤松德赞任赞普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时期。他与松赞干布、赤祖德赞,合称吐蕃三法王。

赤松德赞于755年至797年在位。他在桑耶寺建了一座白塔。有人告诉赤松德赞,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赤松德赞为了奉迎舍利到吐蕃,随即派大军南征。

吐蕃大军所到之处,天竺的各个小国纷纷投降,恒河北岸兵不血刃地被轻松平定。

吐蕃大军随即渡过恒河,陷摩揭陀国,取回舍利子,并在恒河岸边立碑,定恒河为国界。赤松德赞仅仅派遣了四名吐蕃士兵驻守,就迫使印度臣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为什么吐蕃不长期派兵驻扎,派人管理印度?

吐蕃人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区,对于地势低洼,气候潮湿闷热的印度,应该很不适应。按照现代印度人的卫生习惯,估计当时的印度也清洁不到哪里。吐蕃士兵就更容易水土不服,感染疾病。

而且,吐蕃人口有限,也就限制了兵力总数,必须合理使用。

相对而言,印度士兵的作战能力一如既往的差,根本就不需要驻扎过多的士兵,四名足以震慑了。反而是云贵、青海、川蜀、西域等地的游牧或者山地民族战斗力更强悍,时不时的会武力对抗吐蕃。而紧挨吐蕃的泥婆罗国(尼泊尔),虽然表示臣服,但是并没有被吐蕃完全吞并,时刻都是隐患。

更不要说,华夏腹地,还盘踞着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大国大唐朝了。

因此,吐蕃军队在印度劫掠一番之后,就撤军了。

为什么吐蕃跟唐朝断断续续打了二百多年?

原因很简单,大唐强盛呀,当时的印度跟大唐相比,就是一个渣渣而已。印度军队更适合表演杂耍。而吐蕃根本没有办法,像打印度一样,轻松灭了大唐。

吐蕃没办法灭了大唐,但是又想夺取并控制吐谷浑、突厥,以及西域诸国。堂堂大唐朝,岂会容一个边陲小国撒野,自然要还击。

唐朝当时又无意直接进驻高原进行统治,也就默认了吐蕃的藩属国地位。

吐蕃只能在唐朝衰弱时,骚扰一下大唐。而在唐朝强盛时,又臣服于大唐,甘愿做大唐的藩属国,以甥舅之礼相处。

正因为这个原因,才让唐与吐蕃之战,断断续续持续了二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