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度: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下,皇权胜利并巩固的结果

2020-10-22 16:26:26 作者: 明朝内阁制度

明代内阁的定位是仅次于皇权的第二统治集团。在中央一级的权力结构上也需要内阁的权力存在,六部秉顺内阁的意旨,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官僚体制的高效率的发挥功能。

阁臣在明初政治舞台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朝有关军国和民生大事几乎都有阁臣们的身影。永乐时期,他们旦夕与皇帝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虽然官阶只有五品,朱棣所赐给的金绮衣,与尚书官服相当。

明代的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和产物,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下皇权胜利并巩固这一胜利的结果。通过分析内阁的执掌和阁臣的政治作为,我们可以看出内阁确实发挥了相当的辅助作用。

从永乐到正统初年,内阁对于朝政的整伤和社会政局的稳定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内阁是国家机器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推动、维系国家机器的有序良好的运行,它对明代政治起着一种稳定和调节的作用。

内阁同皇权的关系紧密,但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但这种制约不是对等的或是在同一层面的,其主要地、更多地表现在皇权对内阁的制约上。内阁的发展不得不依赖于皇帝,受控于皇帝。

内阁对皇权的依附性还体现在阁权权力的大小和消长上,阁权只有经皇权的批准或与皇权相结合才会具有政治功能,也就是说,阁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皇权的外延和扩展。内阁并没有具备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地位,其独立只是相对的。

内阁虽然受到皇权的严格制约与限制,不过另一方面,作为皇帝的辅臣,内阁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而这种作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内阁辅政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君主虽然都力求做到"大权独揽"和"事皆亲决",但他们实际上无法,也不可能实现一人"独治"天下的目的,必须建立和依靠一套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对全国实施有效的统治。

这样,就需要处理各个部口和统治集团内阁权为划分的问题。官僚集团对皇权扩张和为所欲为的控制与制衡,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历史上但凡一些头脑清醒或是有所政治作为的君主,无不重视臣僚的劝谏和建言献策。

而权力相互制约是保证国家政治有序平稳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样皇权的无限扩张和没有约束必然跳到其目标的反面,即威胁和不利于皇权的稳固。阁臣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延缓或阻止皇帝决策的制定,改变皇帝的意志。

阁臣工作效率的高度、自身素质如何等都会对政府行政效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阁臣又是官僚系统中最接近皇帝的人,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大多保持有师、保等亲密关系。所阁臣对皇帝的影响显然要高于其他大臣。

内阁大学士权力的轻重和发挥程度,取决于它同皇权的关系。阁权因皇帝的需要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不仅不同的皇帝赋予内阁的权力轻重不同,就是同一皇帝在位期间,阁权也往往因皇帝的需要而消涨变动。

正因为内阁是服务于皇权,不同于以往宰相制度的这个特征,使得内阁在明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国家政治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因皇帝的不同的需要而有所不同的回应。

内阁作为最重要的内涵所在是在于它是皇权的左膀右臂,是皇权施行政策的举牌人,是加强皇权集中专制的强硬政治工具。内阁的出现及其表现特征,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进一步加强。

内阁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和产物,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下皇权胜利并巩固这一胜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