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神演义》到《周易》,浅析周文王姬昌的丰功伟绩

2020-10-22 16:25:21 作者: 从《封神演义

引言

提到周文王,大家估计只有个模糊印象,诶,是不是那个周朝奠基者?但提到姬昌,各位是不是一拍大腿惊呼,就是那个背姜子牙走了八百步的姬昌?其实,姬昌就是周文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

在《封神演义》中,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纣王是如何荒淫怠政,又或是姜子牙如何算尽天机,而对姬昌的印象还停留在“千里马遇伯乐”,顶多感慨其有姜子牙辅政谋取天下,运气之佳。那历史上的姬昌真是如此不起眼,只是个配角?

然也。周文王姬昌开创的西周政体,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的先声,其制定的礼乐制度,更是受历代大儒追崇,就连孔子都评论他为“三代之英”。而论成就,人们只记得秦皇汉武,论辉煌,只记得唐宗宋祖,提到周文王却是不甚了了。本文的目的便是通过周文王姬昌的生平事迹、后世影响两方面,带领读者走近周文王姬昌,一探周文王“消失”之谜。

1、“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天命所归周文王

在中国古代史中,周朝是立朝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它一共延续了将近800年,分为西周和东周,其历史地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皆为复周礼为荣。而提到周朝,就不得不说到两个人,一是周文王姬昌,二是商纣王帝辛。

要说这早期的帝辛,也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如同每一任末代帝王一样,帝辛登基后摆在眼前的摊子也同样烂得没眼看。但帝辛并未因此就懒政怠政,在掌权、换血、清洗、伐东夷后,商王朝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再获昔日辉煌。而在短暂的成功后,帝辛却逐渐忘记此刻掌声后的暗涌流动,骄傲地以为天下已定,商王朝将迎来重生,迎来春秋万世,于是就将政务交给贤良的大臣们,自己开启了怡享天年的退休生活。

但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一天,崇侯虎面色凝重地告诉帝辛:“若再任西伯侯到处行善,这天下怕是要改名换姓了……”,帝辛闻言久久未动。帝辛知道,崇侯虎说这话不过是挑拨离间,但西伯侯啊……那是他很喜欢却又很忌讳的一位贤良。没过多久,西伯侯姬昌就被拘于羑里,谁下令的,大臣们都心照不宣。

可西伯侯倒也没被关押多久,其手下不停向帝辛说好话,送厚礼,而后就顺利将西伯侯接回了家,世人笑称:纣王还是没抵得过美色诱惑啊。当亲信再提及此事,帝辛就当作没听到似的,依旧沉迷酒肉游戏。到底也是个聪慧之人,帝辛知道放虎归山后会发生什么事,但他的骄傲和惜才之心不允许他有所作为,再加上如今此番乱相,也算是天命所归了。

西伯侯姬昌在回到西岐不久后,便遇到了奇人太公望姜子牙,姜子牙借口年迈,刁难西伯侯背其前行800步,最后更是放下豪言,“文王今日背老朽走了800步,日后我将保周朝江山800年兴盛。”牧野之战大败后,朝歌被攻克,帝辛身死,商朝覆灭。而周朝也正如姜子牙所说的那般,延绵800年。

2、“文王四乳,是谓大仁,天下所归,百姓所亲。”——至德至善周文王

日月斗转星移,天地海枯石烂,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残失,有关周文王的记载也愈加减少,但这并不影响后人对其的至高评价。现在再来翻看周文王的生平事迹,父死继位、勤政爱才、善施仁德、断讼称王、崇尚中道,无一不是正面评价,可心底总有几分疑惑:这不是所有贤君良主都会做的事吗?为何周文王就成了至德至善?

这要从商朝覆灭说起,其实论才智,论计谋,帝辛与姬昌应是不相上下,而论谁先知民心之重,莫属姬昌。中国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而万物归零,姬昌作为“一”,开了个楷模规范的好头。人们对周文王了解未必很多,周礼也未必十全十美,但作为后人对太平盛世、清明之君的一种向往,周文王已经被抽象成了一种积极精神。当然,姬昌并非只是个满嘴道德仁义的文弱书生。

《诗·大典·緜》:“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尚书》载:“西伯既勘黎,祖伊恐,奔告于王。”

《诗经·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沣。”

综上所述,姬昌登基后便在不停地打打打,最重要的是,他的“打”并不是穷兵黩武,而是有计划地精准打击。他先是解决后顾之忧犬戎,后又出兵解决边疆要害密须,最终又看中风水宝地崇国,一举拿下。做完这几件事后,姬昌已将周朝国土扩大至原来的几倍,不过在大功将成之际,姬昌逝世岐山,否则后世除高祖、太祖外,还要多个文武双全的周文王来歌颂了。

结语

看完姬昌的生平事迹和后世影响后,就能发现姬昌存在度低的根本原因——比起姬昌,帝辛的风发和失意更让人惋惜。除此之外,由于孔子、孟子等大儒的强烈推崇,非但没有让周文王姬昌的形象深入民心,反而有种束之高楼的意思。

所以现今的人只会记得姜子牙是如何算尽天机,记得纣王是如何昏庸无能,因为比起姬昌,他们身上多了人性的色彩。姜子牙足智多谋,却古灵精怪,纣王昏庸无道,却也曾意气风发,而姬昌的开场仿佛就贴着“完美”的标签——古代君主的集权体制,就需要这样的人来作为标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