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诸葛不出,是历史必然吗?综合分析,可能只是个巧合

2020-10-23 09:15:44 作者: 郭嘉不死,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自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直到司马炎灭吴,60年间,中国进入魏蜀吴三国时期。可能是受演义影响,三国君臣之中,诸葛亮最受后人尊崇,他协助身无长物的刘备建立蜀汉,先主去世后,六出祁山,希冀恢复汉室,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出现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把郭嘉拔高到与诸葛亮比肩,甚至更高。在他们看来,郭嘉不死,诸葛亮都不敢出山,那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不可否认,郭嘉确实是整个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谋臣。他曾在袁绍账中做事,后看到袁绍“优柔寡断、只图虚名”,离开袁氏。196年,曹操谋臣戏志才去世,荀彧向他推荐郭嘉,二人经过一番深谈后,曹操发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的论断。郭嘉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官渡之战前,曹操甚是忌惮袁绍,旗下谋士也处于“战和之争”中,是郭嘉推出了“十胜十败”,一举振奋了曹军士气;官渡相持时,有间者将孙策偷袭曹操大本营许昌的意图告知曹操,也是郭嘉,说出“策轻而无备,……必死于匹夫之手”的论断,几天后,孙策果然被杀。此外,在征吕布、定辽东等事情上,郭嘉也是算无遗策,曹操更是言听计从,计划托付后事。公元207年,辅佐曹操十余年的郭嘉病逝,年仅38岁。说来也怪,郭嘉去世后,曹操相继历经赤壁战败、东失荆州、西川易主、马超反叛,最终带着未能统一全国的遗憾去世。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论调的核心,主要是曹操赤壁战败后,说出的“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一句话。仿佛在曹操看来,如果郭嘉还在,就不会有赤壁之败。但是,早有史学家指出,曹操哭郭嘉,目的是为了羞辱身边的谋臣,就像借典韦之死感动众将士一样。而且,看似郭嘉在曹操统一北方时提出了各种论断,但是却没有多少实质性操作,“十胜十败”的核心内容,是告诉曹操,主公能赢袁绍,至于怎么赢,军需粮草如何调配,将士如何统兵,后方如何筹措,郭嘉没有丝毫涉及。在官渡之战过程中,平定后方,是听从荀彧之策,颜良文丑,是荀攸定计,至于偷袭乌巢,也是他和贾诩谋划,与郭嘉更无半分关系。其他如针对吕布、刘表、辽东等,郭嘉的作用,也只是以自己的判断力,告诉曹操“主公最棒,主公肯定赢”,仅此而已,其中有多少运气成分,更是不得而知。史料中,曹操的谋主是荀彧,并将他与张良相提并论,死后追赠太尉,而郭嘉,只有一个“贞侯”而已。

与诸葛亮相比?郭嘉更无法相提并论了。公元208年,也就是郭嘉去世后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当时刘备,年近半百,先后在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处为客卿,除了刘关张赵,和一个空有虚名的“皇叔”头衔,无尺寸之地,处处碰壁。

看到刘备的远大抱负,诸葛亮直接祭出《隆中对》,占据荆州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最终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兵,一举而传檄而定,不光有指导思想,更有具体操作细则。

有诸葛亮辅佐之后,10余年间,刘备相继占据荆州、西川、汉中等地,称帝建国,成了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的诸侯,史称“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如果不是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手,最终天下姓司马还是姓刘,尚未可知。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更是将纯臣发挥到极致,建牙开府,封丞相,领益州牧,朝廷上的大小事务,均由他做主,刘禅更事之如父。以当时诸葛亮的威望和能力,如果有篡位之心,以刘禅的实力,根本无法阻挡,但诸葛亮为了刘备的理想,六出祁山,最终在五丈原去世。

诸葛亮去世后,有人猜刘禅会“秋后算账”,告发诸葛亮结党营私,被活活打死,几年后,更为刘备和诸葛亮建祠,成为中国历史上君为臣建祠孤例。就算是在灭国前夕,刘禅还是相信毫无统兵经验的诸葛瞻,虽然没能改变结局,单单这份君臣相知的赤子之心,遍布中国历史,无人能及。就连与诸葛亮有私仇的陈寿,也在《三国志》中不得不承认其“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将之与管仲、萧何比肩。

可以说,不管是治国、治军,还是后世评价,诸葛亮都完爆郭嘉。作为后人,我们也只能感叹郭嘉去世太早,没有看到二人的相互斗法,至于“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除了出山时间的巧合之外,再无任何证据可以佐证。比较有黑色幽默的是,刘禅出生与郭嘉之死年份吻合,那可不可以说一句“郭嘉不死,后主不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