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还是守?从孝宗朝的军事行动看南宋宰相群体

2020-10-01 12:26:22 作者: 战还是守?从

史浩是个“顽固”的“主守派”,而张浚是个坚决的“主战派”,二人在政见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张浚“奏请上临幸建康,以动中原之心,用师淮堧,进舟山东,以为吴璘声援”,然而史浩却以“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寇去则论赏以邀功,寇至则敛兵而循迹,谓之恢复得乎”与其针锋相对。

然而,这个时候的主战派占着绝对的上风,不仅因为此时孝宗颇具雄心,而且主战派的势力以及威望颇大,当然这和之前的金国南侵有联系。结果也不出意料,这场争论终以主战派的胜利告终。

而之后,陈康伯、陈俊卿、虞允文也为出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陈俊卿就是由张浚举荐与张栻(张浚之子)一同筹划军事,而陈康伯又极力推举张浚,并且极力拉拢北方的归降者。虞允文虽还未进权力中枢,但也在积极地为西线作战出谋划策。

然而,纵使主战派与孝宗一同雄心勃勃欲出兵北伐,他们还是注定会失败。原因有很多,比如时机不对,未分清双方形势,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准备过于仓促,甚至是军队内部腐朽及上层指挥不当等等等等。

在“符离师溃”师溃后,孝宗顶不住朝中和战的压力,宣布罢张浚,改用“主和派”汤思退(其余皆为主守或是主战)为相。

孝宗的这一举动,也反应了他用人不当与少了股狠劲的缺点。比如说汤思退,这个人作为唯一的主和派宰相,不顾国内形势与金国情况一味求和。

在之后孝宗又被主战派说动(张浚回归,擢右相),甚至准备御驾亲征时,汤思退不仅去找了高宗向孝宗施压,而且还派人怂恿金朝南侵好加速他的求和进度。前者(当然也有张浚等主战派大臣去世等原因)导致的结果是孝宗再次顶不住压力放弃北伐,后者又让他自食恶果。

当“金兵复至”时,孝宗又会悔恨当初没听虞允文的不割唐邓等地,因此震怒。孙思退也被问罪,不久“忧悸而死”。

乾道年间(1165-1173年)北伐失败了,但孝宗又怎会甘心失败?在所谓“权宜之计”让步金朝后,孝宗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恢复之计。

而在这个时候,主战派“宰相班子”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仍然是坚持抗金,另一部分人则主张防守 。而“主和派”也开始出现变动,慢慢地往主守方向走。于是,主战与主和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主守派,代表人物就有陈康伯(三月即薨于位)与陈俊卿。

不过,前文也说了,失败后的孝宗是不可能主张防守的。于是,在乾道二年十二月,他又启用了主战派大臣叶颙为左相,而叶颙同时又举荐了王应辰、陈良翰等主战派大臣,孝宗也一一采纳之。而后宰相叶颙与魏杞又因才能不足,不能让孝宗满意,被其以“效祀冬雷”罢相。

乾道四年二月,蒋芾拜相。而“芾采众论,参己见,为筹边志上之。”其才能以及态度都能让孝宗满意。但意外又出现了,蒋芾丁母忧,而孝宗为保恢复令蒋芾迅速回归,然而芾却“拂上意”,因而被罢相。

蒋芾离开后,朝堂第二次(第一次为魏杞罢相后)出现了“无相状态”。这反应出孝宗此时的心境——无奈,他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才能与态度都让自己满意的宰相,可就是找不到。

乾道四年十月,这个人出现了——陈俊卿。陈俊卿之前就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在经历几年沉浮后,孝宗认为陈俊卿可以担当此大任。不过,陈俊卿此时已在往“主守”过渡。他不想主动宣战,却是个积极的防御者,所以才有选将练兵的建议。而且,陈俊卿还举荐了孝宗“二次北伐”(无)的灵魂人物——虞允文,称“其才堪相”。

乾道五年八月,虞允文拜相。而对于虞允文,孝宗可谓是寄予厚望。虞允文不光任右相还兼任枢密使以及国用使,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

乾道六年,虞允文向孝宗献计以“敌衰可图,建遣泛使往请陵寝。”什么意思?激怒金人,孝宗也好借此开战。可陈俊卿不同意,因此被罢相,此后一年余虞允文独相。

可以看出,孝宗此时算是把恢复中原之大计全部押在虞允文身上了。而后虞允文任四川宣抚使,孝宗告诉他:你先在四川考察好情况,朕要亲征!

虞允文是个谨慎的人,绝不敢贸然出兵,因此拒绝了孝宗屡屡开战的要求。然而,就在虞允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一个噩耗传来了——“出师未捷身先死”。

没了“支柱”,孝宗也只能“望北兴叹”,彻底丧失信心放弃北伐。

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进入淳熙年,孝宗恢复之意仍未散去,纵使他再也没有为真正的北伐积极备战过。

刚开始(第一任为曾怀,主守)孝宗启用主战派叶衡为相,然而叶衡又因忤逆孝宗意,为谏官弹劾而罢。之后史浩拜相,却又因其主守与孝宗之意相悖,而被罢相。

需要注意的是,在叶衡与史浩之间有着长达两年多的“无相状态”,在此期间代行相权的是参政龚茂良。孝宗想干什么?寻找“恢复之臣”。终于,淳熙五年十一月,赵雄拜相而此后长达近三年的时间里为独相,孝宗恢复之意可想而知。

不过,当时的大环境已然转变,赵雄纵使不忘“二帝在沙漠”,“尝上疏论恢复计”,也无法改变现实——只能在言语上呐喊,而无法言行一致,所行事多为同主守派的防御之策。

淳熙八年八月,赵雄因被言“多私里党”罢相。此后王淮、梁克家、周必大等也皆只是偏于内政的主守派。此时,孝宗年老,恢复之意也慢慢消失,一心转到内政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