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川 樊建增:“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与真相追寻

2020-10-03 17:33:09 作者: 王嘉川 樊建

注释略。

原文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0195期 第181-190页

以笔者所见,陈寿在唐代所受批评渐多,却无人为之辩解。这一状况持续到北宋中期才有所变化,此即三苏对诸葛亮善于将略这一观点发起的挑战。苏洵说:“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14]卷二,40卷三,68苏轼称:“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15]卷四,112苏辙认为:“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16]卷二,1586三人虽未直接替陈寿平反,但从不同角度说明诸葛亮不善将略,客观上回答了陈寿“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的疑问。

但苏氏父子的观点并未成为主流,与苏轼关系密切的秦观就以诸葛亮南征孟获、布八阵图及司马懿对诸葛亮“天下奇才”的评价为例,明确指出诸葛亮的“应变将略,不言可知”[17]卷二,724。稍晚于三苏的吕本中在《东莱诗集》卷一有“陈寿谓诸葛,将略非所长。私恨写青史,千古何茫茫”的论断,朱翌在《猗觉寮杂记》卷下有“寿真私意也,寿尝为亮子赡所辱尔”的论断,竭力批评陈寿。南宋末年,周密更是点名批评了苏氏父子的议论,指出三苏“盖用陈寿所谓‘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之语耳。虽然,孔明岂可少哉!”[18]卷一,8

诸葛亮被神话的过程与蜀汉正统论的发展是同步的。北宋时期,已有“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19]卷六,7的场景。到南宋时,曹操窃国、刘备为正统的说法渐成主流。诸葛亮作为蜀汉重臣,其形象也不断被美化。而陈寿曾为蜀汉臣子,《三国志》却以魏为正统,并称诸葛亮不善将略,一些学者便将这两件事与陈寿和诸葛亮间的矛盾联系起来。如刘克庄称:“帝魏而卑吴蜀,说者谓陈寿蜀人,仕屡见黜,父为诸葛所髡,于刘氏君臣不能无憾。”[20]卷二,99萧常因这个理由要重写三国历史,他说:

常曩侍孝节先公读史,至陈寿《蜀志》,而先公废卷不怿曰:“汉其蜀乎?小人哉,陈寿也!”……先公言寿之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而寿之身复为亮子瞻所笞,又仕汉久不得志,庸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且以尊魏也。然寿之史行于世几千载,无一人正其谬而改作者。吾老矣,窃有志焉。[21]卷四四,687-688

萧常完全继承了他父亲对陈寿的评价,在他看来,陈寿不仅因私恨贬低诸葛亮,更因此贬抑蜀汉政权,而《三国志》问世近千年却没有人纠正,所以他就以蜀汉为正统而撰写了《续后汉书》。在《诸葛亮传》中,萧常特别提到了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然后评论说“论者不以为然”[21]卷八,439。因被认为挟恨贬抑诸葛亮,《三国志》便被彻底否定,可谓是后人对陈寿最严厉的批评。

但在批判陈寿的风潮中,也有一些学者为陈寿辩解。晁公武认为,“至于谓其衔诸葛孔明髡父而为贬辞,求丁氏之米不获,不立仪、廙传之类,亦未必然也”[22]卷五,181。他对《晋书》记载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可惜并未进一步深究。唐庚则提出了“改元”说,认为按照礼仪,刘禅应在继位次年改元,但在诸葛亮的主导下,当年便改元建兴,“此陈寿所以短孔明也,以吾观之,似不为过”[23]卷上,17。这一观点虽新颖,但过于牵强,影响也很小。相对来说,叶适的观点最值得注意。他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

余观陈寿论诸葛亮已实录,不诬其美矣。而当时乃谓寿毁亮,报其私怨。盖亮名重于实,不待史而有传,虽千载之后犹然也。“人心所归,不可以幸致”,此固学者之常语,然亦有不尽然者,如亮虽不至于名浮其实,而世之有实而名不副者多矣,可胜叹哉![24]卷三○,435

叶适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客观的,在阐释这一观点时,他避开了对诸葛亮将略的讨论,而是转向分析后人为何批评陈寿。叶适指出,诸葛亮的名声超出了他的实际能力。陈寿写《三国志》前,民间便流传着各种诸葛亮的故事,内中诸葛亮名重于实,而陈寿却以诸葛亮的实际能力为基准写传,二者之间的差距最终导致读者认为陈寿因私恨贬抑诸葛亮。后世学者在评价此事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不加考辨就人云亦云地批判陈寿,甚至写出“惟史臣寿,奸言非公”[25]卷一三,1499一类的谩骂之语。叶适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实在难能可贵。只是他的观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是被淹没在对陈寿的批判声里,未能成功地为陈寿正名。

三、公案真相的追寻

明代时,这一公案的主流观点仍是陈寿挟恨贬抑诸葛亮,而且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即陆深所说的“陈寿尝为诸葛亮书佐,得挞百下,其父亦为亮所髡,故《蜀志》多诬妄云”[26]卷二六,153。陆深将《魏书》和《晋书》中的记载糅合在一起,并删去了“(诸葛)瞻又轻寿”一句,构建了陈寿父子都与诸葛亮本人有矛盾的情状,进一步虚构陈寿与诸葛亮的冲突,以便坐实陈寿挟私谤议诸葛亮的说法,他的观点又被后人不加分析地引用(如万历时郭良翰《问奇类林》卷一六《文学上》),进一步推动了陈寿挟恨贬抑诸葛亮说法的盛行。

在众多批评中,有学者专门回应了三苏父子的观点。如孙绪称:“武侯三代遗才,独不为眉山父子所取。……此等訾毁皆自陈寿、薛能辈启之。然武侯岂可少哉!”[27]卷一一,585方弘静称:“苏颖滨《三国论》论昭烈弃天下而入巴蜀非地,用诸葛治国之才当纷纭征伐之冲非将,何其不审也?当其时,曹氏窃中原,孙氏据江东,不入蜀则无尺土可藉也,且汉非起于蜀耶?陈寿谓孔明徒长于治国,非诬则不智也,而以其言为足征,惑矣!司马仲达不可谓非将也,何以受巾帼之贻而不战,死犹走也?故苏子之论,可谓不审者也!”[28]卷八,218不难看出,二人所持理由与前人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