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老赵聊铜人图形名物探索上篇

2020-10-05 02:04:04 作者: 从金元童发“

可见鹁鸽在宋代文人阶层生活中的熟悉喜欢程度,以鹁鸽喻儿童发型,既是信手拈来,也是以可爱比喻可爱。

浙江安吉县博物馆藏 青瓷胡人骑羊形器

以上博焦与不浪子的读音的有趣联想,供方家一哂。可见不浪本身确有少,幼小之意。 但是 博焦 真是 不浪子 的急读吗?

兹引一段理据。据《新华外来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19版)巴郎子条:孩子,小孩子,尤指维吾尔族儿童。”“原本是维吾尔族人的‘土汉语’,即在维吾尔语词balng的后面加上汉语的”子“,发音为balingzi。

按照这个辞条,巴郎子的主体是巴郎,子只是后缀,且是为了汉化的表达而安装上去的假肢。如果这个说明是客观的话,那么博焦就不是巴郎子的急读。我们在此先将不郎子的探索告一段落。按下不表。我们回过头来继续探索博焦的语义。

儿童骑竹马彩绘砖画 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出土

在资料探索中发现,蒙古语中有一个词汇(音bijuuxai),汉语读音为本周儿。意思是小鸟,麻雀(见《新华外来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19版)。本周儿,读音与博焦非常契合,又是与小鸟麻雀的意思契合,完全符合博焦——勃鸽的演变思路。

其实,有趣的是,广东人说的「宾周」,就是指阳具,也真有学者认为「宾周」是来自自蒙古语的「bijuuxai」,而普通话「本周儿」和广东话「宾周」发音是非常相似。阳具尤其是小男生的阳具与小鸟家禽,麻雀之间的对应隐喻,是一种世界现象,比如英文中的Cock就是如此。我们的民间话语对此都不陌生。

元大德本《宣和画谱》 网络资料

元大德本《宣和画谱》 网络资料

《宣和画谱》记载中不乏其他雀鸽、家鸽、白鸽的作品,可见当时人家对他们彼此的区别是很了解的,文人们对鹁鸽熟悉,喜爱,那么社会底层的人们对鹁鸽如何呢?在社会底层流行甚广的反应宋元社会生活的《水浒传》中,竟也有几处说到鹁鸽,一处是在打无为军的时候:

"穆弘道:"此间芦苇,油柴,布袋都有,我庄上的人都会使水驾船。便请哥哥行事。"宋江道:"却用侯家兄弟引着薛永并白胜先去无为军城中藏了;来日三更二点为期,只听门外放起带铃鹁鸽,便教白胜上城策应,先插一条白绢号带,近黄文炳家,便是上城去处。"

可见在这里,鹁鸽类似于信鸽的功能,拴上铃铛,飞起作为有声信号,等于鞭炮号炮的作用。且不会引起对方的警觉,只要约好,就是一种不打草惊蛇的有声信号。另一处是在燕青与任原比赛相扑之时:

任原却待奔他,被燕青去任原左胁下穿将过去。任原性起,急转身又来拿燕青,被燕青虚跃一跃,又在右胁下钻过去。大汉转身终是不便,三换换得脚步乱了。燕青却抢将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裆,用肩胛顶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将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献台边,叫一声「下去!」把任原头在下脚在上,直撺下献台来。这一扑,名唤做「鹁鸽旋」,数万的香官看了,齐声喝采。

燕青以小扑大,借力打力,将大汉任原直托起来,借力旋四五转,并扔下台,作者以旋四五转的特点,将之比喻为「鹁鸽旋」,可见作者对鹁鸽的习性是很熟悉的。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博鸽的形态比附,那么以上这个发型,是我心中最接近的了。况且鹁鸽眼色是深青色,所谓 鹁鸽青,一说, 宋徽宗闻金兵至,从汴梁“夜御骏骡名鹁鸽青,望睢阳而发”。 骏骡既然名为 鹁鸽青,可见 鹁鸽的青色,是常态,而孩子的头发也是黑黝黝的。

第二、 博焦发型的猜想

那么,博焦,婆焦该如何比附到博学与婆婆身上呢?况且还有“不浪儿”词汇的出现。

我们再复习一下宋人对博焦的叙述:《宋史》记载:“剃削童发,必留大钱许于顶左,名‘偏顶’,或留之顶前,束以彩缯,宛若博焦之状,或曰‘鹁角’。”

同时,我们再复习一遍课后习题的要点: 按照宋史这个定义,则博焦大致的特点为:第一、位置在脑顶前,不偏,偏的叫偏顶。第二、束以彩缯。第三,宛如博焦之状。

大家要注意,这段记录出于《宋史·五行志》,是作为服妖现象来呈现的,所谓服妖,就是在服饰风俗方面出现的不吉祥的现象,一般指妖异的现象,以及模仿外族,尤其是模仿敌国的穿着。由此, 鹁角一词来源于北族,或者并非无稽。

金元儿童形象中脑前有如鸽而横亘者 且加束缚 河南博物院藏陶俑 乐艺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