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老赵聊铜人图形名物探索上篇

2020-10-05 02:04:04 作者: 从金元童发“

老赵聊铜人

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

图形与名物探索上篇

第一、 鹁鸽与博焦

博焦,也叫婆焦,鹁角,是一种宋元时期儿童发型的称呼。几种写法不同,相应的是读音,我推测应是非汉族词汇。

《宋史》记载:“剃削童发,必留大钱许于顶左,名‘偏顶’,或留之顶前,束以彩缯,宛若博焦之状,或曰‘鹁角’。”可见,博焦是一个被比喻的对象,但是这只是表明宋代的儿童发型如此,并不表明被比喻的“博焦”也是完全如此。从这个记载看,宋代人是很明白博焦并非唯一名称的,所以有云“或曰‘鹁角’”。

按照这个定义,则博焦大致的特点为:第一、位置在脑顶前,不偏,偏的叫偏顶。第二、束以彩缯。第三,宛如博焦之状,博焦是啥,继续猜。

这个婴戏图中,前两位儿童,发型上都可见有彩缯结束。

清代 顾洛婴戏图 南京博物院 乐艺会资料

从婴儿发型可以看到勃鸽般的松软模样以及约束的彩缯

契丹铜人中的童子发型,其实也是彩缯结束,只是无法表达彩色 老赵藏品局部

辽代婴戏钱,胡坚藏品。穿左右童子发型明显有结束带子。

此为嘉德图录上从钱币图形上抠出的穿右童子造型图

此为嘉德图录上从钱币图形上抠出的穿左童子造型图

金代彩绘砖上的童子发型结束

这个娃娃额前束发的,也应该是彩缯。

所谓鹁角,中原古代文人认为是取其形而得名,这个是古代中原文人对名物认识的偏好性姿势:以形状,以历史掌故得名,以价值观念命名,然后上升到喻世化人的道德教育层面。

辽代铜人发型在脑顶且不偏者 老赵藏品

其出发点是,凡用一字,凡用一词必有文化的确切含义,而忽略民族交流中异族借用词汇的音译存在,当然,就算开始是词汇借用,词义并无所指,中原文人也会使用种种文字道德的魔法,使得“它词”转化为汉族熟悉的具备道德价值的“我词”,这样的转化工作的最高境界,便是所谓的“信雅达”了。但是“信雅达”们更多地保存了翻译动机的信息,而往往丢失了词汇本来的民族文化信息。

回到博焦,中原文人认为既然叫鹁角,则无非是与“鹁”与“角”有关,所以推演道,这个发型是类似鹁鸽的发角,鹁鸽则指一种类似鸽子、鹌鹑的小型鸟形动物,为什么不比喻为飞鸟,大概因为鹁体形小而肥,肉都都地,与孩子软而一撮的头发类似。当然,这个是中原自成逻辑的文化表达。

竹石鹁鸽图 易元吉 北宋,约公元1060~1069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 网络资料

鹁鸽在宋人眼里并不陌生,刘扬曾辑录过《宣和画谱》中记载的鸽鸠图,《宣和画谱》,20卷,成书于宣和庚子(1120)。书中共收魏晋至北宋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件。并按画科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10门。其中鹁鸽图竟然是一种常见绘画题材。试举几例:

长安人边鸾,御府所藏三十有二,其中辑入《梨花鹁鸽图一》、《木笔鹁鸽图一》、《写生鹁鸽图一》、《花苗鹁鸽图一》;十七岁事蜀后主王衍为待诏的黄荃,辑入《海棠鹁鸽图一》、《牡丹鹁鸽图七》、《玛瑙盆鹁鸽图一》、《鹁鸽图三》、《竹石金盆鹁鸽图三》;黄荃子黄居寀,辑入《桃竹鹁鸽图一》,《牡丹鹁鸽图八》、《踯躅鹁鸽图四》、《湖石金盆鹁鸽图一》;江南显族徐熙,辑入《牡丹鹁鸽图二》、《蝉蝶鹁鸽图一》;徐熙之孙徐崇嗣,长于草木禽鱼,辑入《牡丹鹁鸽图一》、《药苗鹁鸽图一》;善画花果,名重一时的赵昌,辑入《桃竹鹁鸽图一》、《海棠鹁鸽图一》、《牡丹鹁鸽图二》;易元吉,辑入《牡丹鹁鸽图一》、《芍药鹁鸽图二》;内臣乐士宣,辑入《牡丹鹁鸽图二》,不一而足,蔚为可观。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