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最后悔的一件事,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却错失了一位高人

2020-10-05 18:32:39 作者: 刘备一生最后

三国时期的历史,因为一本名著被后人非常熟悉,很多人都细心研读并对其中的人物如数家珍。在那个大分裂的时代,最容易涌现的就是英雄人物,只要肯于争取和拼搏,时代便会赋予每个人最为公平的对待和平等的机会。

所以即便是天下动荡,战争不断但是也是人才辈出英雄涌现的最佳时期。在名著里我们更能看到各色人物的精彩演绎,而在三国时期尤其有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他几乎得到了所有能人的帮助,可能正应了一句古语:得道者多助。这个人就是刘备,如果要是在现在代那么他便可以看成最厉害的猎头。

但是在他的一生中也曾有一件非常让他懊悔的事情,那就是因为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三次去请军师出山,而在途却与一位贤良大士失之交臂,让他一生为之后悔不已。这个人就是崔州平,虽然此人的名称没有诸葛孔明的响亮,但是单是要论才情二人可谓是不分伯仲。只不过一个是明隐暗扬,早早放出风声就等着别人来请,便可声势浩大的投身于政治。一个则是满怀才情向往自由的真正隐士,崔州平追求的是道家的无为。

他推崇和研修的是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定数,非人力所能扭转和抗衡的,所以当他被独具慧眼之人恭请之时,所说的不是怎样帮助主君匡扶大业,而是大谈放弃和修身,这在那个逐鹿问鼎的时代,肯定是不被认可的,所以他虽然有过人之才,但是是以都过着隐于山林闲云野鹤的自在生活,是唯一一个没有卷入到天下之争中的一位真正由才华的人物。

但是这也没有影响他的威名远播,各方势力也一直都竭尽全力的说服他出山相助,但是他都不为所动。到时他的朋友们比如徐庶、孟建、石韬、孔明分别为蜀魏效力。但唯有他能够跳出纷争真正做一个智慧的隐者。他的出身也颇有来意,他本是博陵崔氏之后,这个崔氏在当是社会地位非常高的门阀士族。而且他的祖辈时代为官,所以从小他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极为优越的学习条件,加上他自身天赋异禀的才思,是他在年轻时就是身负才情的名流之辈。

而且还在尚且少年之时,便接了父亲的班做了西河的太守。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也导致了他的官运不济,就在董卓余党入侵长安之时,他也被迫丢官下野成为了隐士。但是在为官之时也并非平庸之辈,也曾协同袁绍一起讨伐董卓,而且在他的机智谋略下,可给予了董卓很多此重大的打击。所以说虽然此人在三国人物中并非是被大家所熟识的,但是他的才情与诸葛亮相教也是不相上下的。所以刘备在与其失之交臂之时,才会懊悔不已。

三国中最大的两点就是三顾茅庐的典故,不但体现了一代奇才的传奇,也彰显了刘备在求才若渴之时,可以礼贤下士的宽阔胸襟。但是在请奇才出山的艰辛历程中,却也与一个旷世奇才有过一次邂逅,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得到此人到帐下相助,这也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说道请孔明出山,也是在卢马救主之后,他开始思考用人问题,而恰逢此时司马徽提议请诸葛亮下山,所以才有了三顾茅庐的精彩历程。

然而就在他们义兄三人被拒之门外,灰头土脸返程之时,却在半路见到了一位身穿黑袍,纶巾美髯道骨仙风之人。刘备见此人器宇轩昂仪表不凡,便赶紧下马来到身前深鞠施礼。本来他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奇才诸葛,但是却认差人了,此人便是崔州平。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桥段就是描写他与刘备的一段邂逅,刘备虔诚的求教于他,问及如何兴汉之时,他并没给予正面答案,而是用他的无为思想规劝刘备,天下之事无非就是分久合合久分。大汉朝已经数百年,直到今日已经是气数,这是自然淘汰的规律,若是非要逆天改命必然会无功徒劳,最后得不偿失。话里话外都是告诉这位刘皇叔不要强求,一切还是顺其自然才是正道。何况让诸葛亮辅佐主公表面看是件好事,但是为了匡扶汉室那就不是见容易办到的事情了。

一席话听的刘皇叔是心灰意冷,这样的人即便怀有矿石之才,但是和自己的意愿和目标背道而驰,所以皇叔表面保持着谦虚受教但是心里已经将崔州平的话抛之脑后了。看出了这位皇室后裔的决心,崔先生也并未显示出不悦,而是一笑置之转身离去了。但是后事的演变过程,无不应验了先生的规劝,但是面对无法扭转的态势刘备虽然想起了曾经那个苦言相劝之人,但是也已经回天乏术,只能暗自心伤悔不当初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