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所有酒桌文化中,最“雅”的莫过于“曲水流觞”了。永和九年春,王羲之和一票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云集兰亭,在这里参与了名动千古的兰亭诗会。在这场盛会中,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自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翘楚。
所谓“曲水流觞”,有点像是日本的“流水素面”或“回转寿司”,只不过,宾客们从流水上取走的不是食物,而是酒杯。根据学者考证,“流觞”是一种形似新月的酒杯,两旁带有耳朵型的杯柄。参与者围坐在小溪旁,将酒放在小船一样的杯具上,让载满了美酒的小船随波逐流。
宾客一边欣赏着高山流水的雅致风光,一边随手从水中捞起冰凉的酒杯,一口饮下。根据“曲水流觞”游戏的规则,但凡喝酒的人,往往要赋诗一首。这种娱乐方式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未免有些曲高和寡。所以,鲜有时人效仿,该游戏仅流行于文人圈中。
最后、射覆猜物: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记载了名为“射覆”的酒桌游戏:平儿向内搅了一搅,用箸拈了一个出来,打开看时上边写着“射覆”二字,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了,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
红楼女子大多有文才,薛宝钗称“射覆”是酒令的鼻祖,多半八九不离十。此足见“射覆”这一娱乐活动有久远的历史。
那么,“射覆”源于何时呢?
根据文献的记载,三国时期曾有人进行过这种游戏,东晋时期的郭璞也玩过射覆。李商隐《无题二首》亦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句子。
据此来推测,射覆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虽然射覆中有一个“射”字,但这里的“射”却并非动作,而是猜测的意思。“覆”,在古语中的意思为隐蔽、隐藏。最早的射覆,就是用锅碗瓢盆将某个小物件盖住,然后,让参与游戏的人猜测里面藏着的东西。不过,能藏进容器里的小玩意终究有限,所以,在后来人们将其改为文字游戏。“射”的本意不变,但已不再让人猜测实物,而是猜谜。
射覆的规则比较简单,现代的歇后语、猜谜语皆可视作射覆的衍生品。在进行射覆游戏时,一人以诗句、成语或典故来隐晦形容某种事物,给出少许线索让另一名游戏者猜测。如果猜谜的人不能根据线索推敲出事物,那就要罚酒一杯。
《酒令丛钞》记载:“今酒桌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
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射覆”的游戏规则,通过《酒令丛钞》的描述可见,射覆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设谜者给出的线索是相当有限的。倘若,猜测的人肚子里没有墨水,或反应不够快,多半不能猜出谜底。
从这些娱乐活动中不难看出,古人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相比于现代“酒桌文化”中虚伪、铺张的现象,这些有益身心的酒桌活动若可复兴于现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参考资料:
【《诗经》、《周礼》、《兰亭集序》、《霓裳羽衣舞》、《红楼梦》、《酒令丛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