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歌坛天后,大唐四大才女之三,却一失足成千古恨

2020-11-05 15:29:47 作者: 千年前的歌坛

根据文献的记载,刘采春有一副好嗓子,她的声音极其甜美动听,就像百灵鸟一样。可以说,即便经过教坊调教的乐工,也极少有人能做到像刘采春一样唱遍大江南北的。毕竟,唱功是讲究天赋的,上天赋予刘采春一副举世无双的唱腔。

当时的文人雅士无不为其惋惜,这样一副好的声腔长在了民女刘采春的身上,她用这样的嗓子唱出的并非宫廷韵调,而是粗俗的靡靡之音,这简直是暴殄天物。然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刘采春未被纳入教坊绝对是劳苦大众的福气。

若非如此,人们怎能听到如此悦耳的“靡靡之音”呢?

刘采春的艺术细胞,堪比上世纪华语乐坛的明星邓丽君。在那个连“媒体”这个概念都没有的年代,刘采春名动全国靠的是一场又一场地实地演出。而刘采春的才华,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若以现代明星作类比,恐怕她便是“女版周杰伦”,既能写词作曲,又能表演,端的是全能型音乐人。

可别觉得古代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低,在唐朝这个文化高度繁荣的年代,民间艺人多如牛毛,其中,亦不乏受欢迎且接地气的表演艺术家。

那么,刘采春究竟有什么法宝,能让老百姓争相买账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刘采春的观众群体,也就是民间艺术的受众。

在唐代,江南地区的经济水平虽然没有两宋时发达,但已有不少商人下海捞金了。古代经商绝对是个辛苦活,那时的商人可不像现在的企业家,做生意仅靠电话或视频会议就能谈拢。在当时想要做生意,就得靠两条腿四处奔波,推销或采办时兴的商品。

这种情况一度影响了江南地区的家庭风气。大量男丁不务农桑,常年奔波在外,靠低买高卖赚辛苦钱。因此,当时有不少年轻的妻子被丢在家里,他们既要养儿育女,又得伺候老人,平日里大小家务都压在女人身上,其中的辛酸自不可对外人语。

更让她们难以释怀的是,那个年代通信基本靠书信往来,即便留守妇女有文化会写信,可丈夫经商在外行踪不定,书信往往无法送达。夫妻每次见面,往往要相隔几年,这便让留守妇女变得寂寞、孤单,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出现问题。

即便是在几十年前,那些“嫁作商人妇”的女人也会有这样的苦愁。她们守在家中照料公婆孩子,还得担心丈夫的安危和生意。而且,这些女人往往会害怕丈夫在外面采摘野花。还记得邓丽君的那首“送你送到小村外,有句话儿要交代……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吗?这其实是每个留守在家的已婚女子的心里话。

但古往今来,男人在爱情上的定力着实不高,常在花丛中漫步,难免要沾花惹草。最普遍的情况就是,男人在外面赚了大钱风光无限,虽不至于抛弃糟糠之妻,却在某个不知名的小楼里金屋藏娇,养个娇滴滴的美妾。在现代,或许男人们还会考虑避讳原配,不敢迈过“重婚”的法律红线,但古代男人绝没有这方面的隐忧。

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普遍现象,他们在外面相中了年轻的女子后,便会堂而皇之地将美妾领回家中。殊不知“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一旦丈夫找到了新欢,那么旧妇就要面临守活寡的处境。唐朝并无社会学家,没人帮这些可怜的怨妇伸冤,所以这种病态的婚姻生活已成为普遍性极强的社会问题。

放到现在,社会问题往往会成为艺人或文人的“金矿”,成为可供挖掘的热门题材。殊不知,早在唐朝时期,刘采春就已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她敏锐地发现了“商人妇”们的苦愁,所以,以此为题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曲子。

刘采春的文学素养很高,她所作的绝不是没有半点咀嚼价值的大白话,而是通俗且不失优雅的诗词。刘采春创作的《望夫歌》,其中含一百二十首诗,有六首写得十分精彩,所以,被后人收录进了《全唐诗》。

刘采春也知道,元稹这一去,再也不会回来了。刘采春考虑过再嫁,或厚着脸皮去寻找前夫和女儿。但是,这几年来她已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认同了“刺史夫人”的定位,她怎甘心重新流落民间,过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愁的苦日子呢?

关于刘采春的结局,后世共流传三种说法,似乎每个都合乎情理:

一是、因前夫和女儿不接纳而自尽。

周季崇虽被迫当了龟公,但他始终不忘当年的夺妻之恨。刘采春被元稹抛弃之后生计没了着落,只能回到周家找到周季崇,希望前夫能看在女儿周德华的份上重新接纳自己。谁知不但周季崇不接纳刘采春,连他们的女儿周德华都对刘采春冷嘲热讽。

最终,刘采春万念俱灰,悬梁自尽了。

二是、因元稹将其拒之门外而自尽。

刘采春找上鄂州(元稹在被召回后调任鄂州刺史),向元稹讨个说法。不过,元稹早已另谋新欢,所以他没打算接见刘采春,命人将大门锁死拒不相见。刘采春一气之下,投河自尽,香消玉殒。

三是、云游之说。

元稹离开后,刘采春已成为世人眼中对情不忠的卑劣女人。看破了红尘的刘采春干脆四处云游,不再过问世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后世多沿用第三种说法,毕竟,中国的老百姓是善良的,人们都希望美好的东西有美好的结果。即便刘采春的人品有问题,但她的才艺太过惊艳,大家都希望她像西施一样在最美好的年华淡出。

总而言之,在元稹告别了越州之后,刘采春这名奇女子便在人们的视线中凭空消失,自此不见记载了。不过,可以想见,刘采春的《曲》已成为那个年月的时代之声,感动、抚慰过很多彼时之人,尤其是伤心的女人。

就像当年邓丽君的歌声一样,当它们在耳边款款响起之时,总有人为之动容。

现摘全文,以飨读者:

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其二

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

自无枝叶分,莫恐太阳偏。

其三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其四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其五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