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歌坛天后,大唐四大才女之三,却一失足成千古恨

2020-11-05 15:29:47 作者: 千年前的歌坛

正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社会深受男权思想的影响,所以女人学文一度成为了见不得人的事情。社会风气如此,以至于,有学问的女人便成了凤毛麟角。

唐代诗人何其多,除了李、杜这两位攀登诗坛巅峰的存在之外,几乎每隔十年都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诗坛新星出现。然而,纵大唐数百年江山,能拿得出手的女诗人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只有鱼玄机、薛涛、李冶、刘采春这四大才女了。

这四大才女除刘采春之外,其她三人均当过一段时间的“女冠”,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时人对“才女”的包容性有多差。

所谓“女冠”,就是女道士。汉唐时期的道教发展刚刚起步,道士的概念尚与方士混淆不清。我们知道,方士是远古社会“巫”文化的遗存,而先秦时期的许多巫女亦是娼妓。唐代的女道士,其地位与商周时期的巫女差不多。

三大才女皆以道士的身份立足于世,就可以说明即便是在极度开放的大唐时代,识文断字乃至抛头露脸仍是普通女子的禁忌。别看刘采春并非道士,但她的身份地位却比道士还要卑贱,这一点我们稍后则会提到。

史界普遍认为刘采春是“大唐四大才女之三”,很多人认为这个排序是按照才华的高低来论的,实则不然。其实,这种排序的方法,就是以年龄长幼作为标准,图个方便罢了。

李冶的年龄最长,出生于公元730年,薛涛则出生于公元768年,鱼玄机的生年为公元前844年。史料或文学作品中并未提及刘采春出生的具体年月,不过,根据她活跃的时代进行推断,她的年龄应该比薛涛小,至少比薛涛小三十岁。

刘采春于三十二岁红颜早逝,所以,她去世时鱼玄机还没有降生。因此,按照年龄长幼进行排序,刘采春当属“四大才女之三”。

不论是李冶、薛涛还是鱼玄机,这些充满个性的名字总会让人浮想联翩。相比之下,刘采春的名字略微逊色。似乎一个才女不该以“采春”这一普遍性极高的字眼为名,“刘采春”这个名字倒像是个乡野村妇。

并非笔者有意贬低,事实就是这样。

且看李冶、薛涛与鱼玄机,她们三人的名字都是有典可考的,颇有讲究且雅致。在现今流传的古代诗词中,“采春”亦有出现,但出现的频率却太高了。如:《岁晚》、《采桑度》、《赠长沙公》、《飞仙道中》,起码能罗列出十几首。

因为在诗词中“采春”一语频现,所以许多老百姓都喜欢给孩子取名叫采春,以至于,这个名字连个性别感都没有,女孩子可以叫采春,堂堂男儿亦可叫采春。

其实,以某种意义而言,她还真像个村姑,淳朴自然,浑然天成。

李冶、薛涛生于高门大户、书香世家,鱼幼薇虽出身普通,但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长安。刘采春的父母只是老实巴交的平民,正因如此,她的才华才会显得非常可贵。

或许有人会问,出身寒门的女孩通过什么渠道获取学问?而她的家庭又怎能支撑得起庞大的学费开销?此中原因,便是刘采春最吸引人之处。

或许正是因为出身贫贱,所以她无限贴近于劳苦大众,是完全属于坊间的诗女。今天,我们便来梳理一下刘采春的一生,看看平凡的她如何走完这条不平凡的道路。

或许是因为刘采春的地位太低,以至于,史官连将她的生辰日期收录进史籍的念头都没有。结合刘采春的生平事迹,我们只能大体推敲出“生于公元八世纪末”这一模糊的线索。至于刘采春的籍贯,史料中亦含混不清,我们只知她生于江南水乡,但具体出生于哪个城市乡镇,亦没有准确的说法。有人说她的祖籍在淮甸,也有人说她生于越州,但这只是没有切实证据的猜测罢了。

不论是才子、才女,往往拥有“六岁成诗”等神童的潜质,偏偏刘采春的童年名不见经传。刘采春是怎么成长的,人们一概不知。她突兀地出现在史料之中时,已经身为人妇。不过,刘采春的老公周季崇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地位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只是个伶人。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自管仲开设乐坊之后,直到辛亥革命,伶人戏子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摆脱不掉“乐籍”这一魔咒。周季崇是个男人,且远离长安,他多半不是乐籍出身,但这仍改变不了老百姓心中戏子的低贱地位。

由此推敲,刘采春多半家境贫寒,甚至,家徒四壁,连温饱都成问题。若非如此,哪有父母肯将女儿许配给民间伶人?

正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两人已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刘采春就不得不认同自己的命运。

当时,周季崇与刘采春所在的戏班,表演的并不是流行于长安的“大雅艺术”,而是在坊间盛行的“参军戏”。参军戏最早见于南北朝后赵时期,内容在时人的眼中看来比较粗俗。这种戏的表演形式非常简单,一个男演员穿上官袍,扮演一位参军(官职比较低的武职人员)。这位参军通常做了不少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勾当,所以,被其他角色围在中间捉弄和戏弄。

以当下的艺术形式来看,“参军戏”与现在的相声差不多,但却远比相声粗鄙。两人或多人搭档,众人一块揶揄作弄参军,逗观众一笑。

参军虽然不是什么朝廷命官,但毕竟也是公职阶层,这种戏以参军为题材,所以绝不可登大雅之堂。试想一下,若在哪个公共场所,观看“参军戏”的正是一位参军,这位观众该做何感想?所以,周季崇两口子是实打实的民间艺人,观看他们演出的都是草根平民。虽然,观众的平均素质有待商榷,但好歹观众基数大,因此周季崇的戏班迅速走红民间。

大唐王朝的达官显贵,或对这种民间艺术嗤之以鼻,但民间的老百姓却颇为热衷这种表演形式,很买周季崇两口子的账。倘若,当时大唐官方搞一出“大唐喜剧人”,这两口子多半能摘取年度最佳的殊荣。

因为史料中对刘采春的早年经历语焉不详,所以我们无从得知这个女子从何处学习了才艺。在当时,唱参军戏的民间艺人数不胜数,但却只有刘采春火遍中原。她之所以能成名,不光是因为参军戏演的有趣,关键是她的唱功非常不错。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