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宝麟质疑|故宫苏轼《春中帖》解说词为何不参考《中国书法全集》

2020-11-06 22:39:52 作者: 曹宝麟质疑|

曹宝麟质疑故宫|苏轼《春中帖》解说词为何不参考《中国书法全集》

文|侯勇

曹宝麟10月20日微信:今天携学生三十多人参观故宫六百岁特展《千古风流人物》·······《春中帖》,解说词为什么不参考《中国书法全集·苏轼》的考释?刘正成说得很准确,收信人“德孺”是程子元,即苏的表弟,亦即姐夫程之才亲弟。苏程两家本是姻亲,因苏八娘遭程家(苏舅氏)虐死,两家绝交数十年。后来渐释前嫌,东坡在表弟通融下,也原谅了姐夫。这封信中的“二哥”应即是之才。故宫认为德孺是范纯粹,显然错误。

我们来看故宫《春中帖》的简介写的什么?手机截图,文字已看不清,兹录于下:

苏轼 春中帖

(故宫版考释)

北宋 纸本 行书

此帖是苏轼写给范纯粹的信札。范纯粹字德孺,为范仲淹第四子。北宋元丰末年,由陕西转运判官进为转运副史,这与帖中德孺之官衔“运使金部”是一致的,由此可得知此信札的书写时间约为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苏轼年约五十左右。此帖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有浑厚凝重之韵致。虽有缺字、缺损,仍不失为苏轼中年时期的上乘作品。·

故宫版的理由是,范中淹的第四子范纯粹字德孺,在元丰末年任转运副史,苏东坡这个时候正好五十左右,因此,这封信就是苏东坡写给范纯粹的。是吗?

我们来看一看刘正成先生在《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中,对于《春中帖》的考释:

刘正成先生在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苏轼》(1991年10月第一版)考证则说《春中帖》致“德孺”,乃东坡表弟程之元,字德孺。约书于元祐七年(1092),引苏诗“施注”,并考《东坡纪年录》谓“元祐七年六月,东坡在知扬州任上,故札中有‘子由不住得书’与‘会合何时’云云。‘二哥’应是东坡堂兄苏子明,曾任嘉州通判。”全文兹录于下(详见《中国书法全集34·苏轼二》)

春中帖(中国书法全集版)

苏轼约书于元佑七年(一o九二)。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三行,计八十二字。二八·二X四三,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札致“德孺”,乃东坡表弟程之元,字德孺。本集《送表弟程六知楚州》(施注云:“东坡母成国太夫人程氏,眉山著姓。其侄之才,字正辅,第二:之元,字德孺,第六,即楚州;之邵,字懿叔,第七。······德孺以父文应荫入官。其自江右移节广南,为郎金部。元符三年,由河中守为两浙转运使。东坡归自海外,会于金山。后为卫尉少卿,坐曾承相布取金山下鼻塘地,德孺尝与调护,蔡京与布不协,德孺亦得罪,时崇宁二年秋也。”

“运使”,即转运使。宋初设随军转运使、水陆计度转运使,供办军需。太宗以后,转运使渐成各路长官,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监察各州官吏,并以官吏违法、民生疾苦情况上报朝廷。

东坡元佑七年有《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辄复和谢》【施注一:“程德孺,名之元。持节广南归惠此石,故皆用岭南事,德孺时为主客郎中。”“持节广南”即为广南路转运使之职。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四:“元佑七年六月,庚午,右朝奉郎程之元为主客郎中正合“金部”之职。金部隶属于吏部,该部郎中“参掌天下给纳之泉币”,即有关转运等事。

考《宋史·职官九》,主客郎中属中行郎中,主管金部。因此,此札上款“运使金部”正和程德孺是时官职。

考《东坡纪年录》,元祐七年六月,东坡在知扬州任上,故札中有子由不住得书”与“会合何时”云云。“二哥”应是东坡堂兄苏子明,曾任嘉州通判。苏子明大约卒于元佑中,具体年月待考。

参考 《苏轼诗集》卷一一七、三六 《续资治通鉴丧编》 《宋史,职官》三、九

释文 轼启。春中口口口口必达。久不闻口,渴仰增积。比日履兹,余口尊侯何似。眷聚各无恙。轼蒙庇如昨。二哥口春口口口有书问往还,甚安也。子由不住得书。甚健。会合何时?惟祝倍万保啬。不宣。轼再拜德孺运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刘正成)

为了确诊确证刘正成老师的观点,我还新购浙大四部本《施注苏诗》景本以确证。

我们先来了解施注“德孺”来源的苏诗《送表弟程六知楚州》《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辄复和谢》以及施注。

送表弟程六知楚州

苏轼

炯炯明珠照双璧,当年三老苏程石。

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

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従人觅梨栗。

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

醴泉寺古垂橘柚,石头山高暗松栎。

诸孙相逢万里外,一笑未解千忧积。

子方得郡古山阳,老手风生谢刀笔。

我正含毫紫微阁,病眼昏花困书檄。

莫教印绶系余年,去扫坟墓当有日。

功成头白早归来,共藉梨花作寒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