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数百年的春秋战国乱世,关中的秦国强势崛起,虎视中原,隐然有吞并天下之志。秦始皇在位期间,终于拉开了统一天下之战的大幕。面对秦国强大的军事优势,中原各国根本无力抗衡,局面岌岌可危。
公元前227年,秦国先后击灭了韩赵二国,兵锋抵达易水,失去屏障的燕国,已经成为秦国的下一个攻击目标。燕太子丹为此忧心忡忡,面对迫在眉睫的巨大危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虽然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燕国的军事实力与秦国相差悬殊,秦国的军队,对燕国构成碾压式优势。因此燕国正面硬抗根本不是对手,毫无任何胜算。燕国要想躲过覆灭的命运,必须另寻他途。燕太子丹遍访高人,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一个名叫田光的隐士,向太子丹推荐了一个人: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勇士和剑术高手,太子丹一听之后,立即心领神会,急忙派人寻访荆轲。
见到荆轲后,太子丹说:“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已不可阻挡,韩楚赵等国相继覆灭,马上就会轮到燕国。燕国国小力弱,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为今之计,只有派一名勇士伪装成使者,出使秦国,伺机接近秦王并挟持他,逼迫他订立盟约,退还吞并他国的土地,如期不然,只能杀掉秦王,为天下除此大患”
这个计划堪称石破天惊,深入虎狼之国却刺杀不可一世的秦王,可想而知难度有多高。荆轲踌躇一番后,最终还是慨然应允,踏上了刺秦之路。荆轲也是艺高人胆大,他早年苦练剑术,遍访名师,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剑术高手。
荆轲伪装成燕国使者,以献上燕国地图为名,终于接近了嬴政。谁知刺秦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刺秦过程中,由于事发仓促,秦国的侍卫和文武百官,最初都没有反应过来,荆轲和嬴政处于一对一交手状态。但最终嬴政毫发无伤,荆轲反而受了重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挨了秦王八剑,奄奄一息,失去反抗能力,被侍卫一拥而上杀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局面?其实分析一下,原因无非以下几点。一是荆轲虽然是著名剑术家,但他有一点却和现代的某些“传武大师”很像,精于演练套路,却极其缺乏实战经验。
《史记》和《战国策》中记载都显示,荆轲刺秦之前,并没有任何与他人实战搏击的经历,更没有从军上阵的经历。这就导致他的实战经验极度匮乏,在瞬息万变的严酷实战中,只会练套路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荆轲就是吃了这样的亏,刺秦不成被反杀。
第二个原因,秦王嬴政也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腩之辈。秦人历来有尚武的传统,秦国历代国君,有很多本身就勇武过人,甚至亲自冲锋陷阵者也屡见不鲜。秦国历史上就有三任国君战死在沙场上。秦王嬴政在这样浓重的尚武之风的国度中成长起来,实战技能也不会差。故而在与荆轲对阵时,嬴政才能表现的反应迅速,行动敏捷,出手快准狠,击败了荆轲。
第三个原因,荆轲刺秦动手之前,已经被嬴政看出了破绽。他的助手秦舞阳在见到秦王时,“色变震恐”,因过度紧张而表情扭曲,面色异常。精明过人的嬴政,很可能已经起了警惕之心,有所防范,故而荆轲难以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