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的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范文程

2020-11-08 21:32:07 作者: 清朝著名的开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暴疾而死,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号顺治,其六叔、九王爷多尔衮居摄政位,实际上是当时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同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当此形势突变之时,范文程向多尔衮建议,把农民军当成主要敌人。正好吴三桂致书清廷,引清兵进关共同对李自成作战。吴三桂的降清使李自成起义军在山海关战败,直至退出北京,这正是范文程为多尔衮所制定的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结果。清军进京后,范文程不失时机,为清军草拟宣谕布告天下:“我们是仁义之师,为了给我们报君父之仇而来,不杀你们百姓,我们所诛杀者只有闯贼而已。有官吏来归者,恢复其职位;百姓来归的,许其从事旧业。我们大军行动有纪律,决不伤害你们。”因此,清军所向无敌。这时,多尔衮忙于军务,范文程被推到了前台。他以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胸怀,抱着治世的夙愿,化敌为友,反复宣传“大清江山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国也”,争取了大批汉族官吏和民众的信任,并施以“仁政”,“颇爱百姓”, “每日坐午门右决事”,“事无巨细应机立办”。范文程建议并得到批准,由清政F主持为崇祯皇帝及皇后、皇妃发丧三天,并且“易梓宫(棺),备仪卫,修陵墓一切如制”,给明朝的官吏以及所有拥护者以一种心理的安慰。不仅如此,范文程还建议安抚孑遗,举用废官,搜求隐逸山林之士,改订文献,更改、延用明朝法律法令,广开言路,招集各级官吏,收集各种档案册籍,安定人心,并“首请开科取士,以收人才”。朝廷派他主持了考试,考中的有1000多人。这些怀柔政策的制订与推行,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双管齐下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年间内阁学士朝炎说:“范文程佐命兴朝,首倡入关,廓开大计,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者,厥后皆如公策,而我国大业以成,万世之丕基以定。”这是很恰当的评价。史载:“范文程勤于政治,每次到内院,都让诸位大臣从容咨访,每上朝班首承旨,陈述回答,都能使皇上满意。”康熙皇帝亲笔为他写了“元辅高风”的匾额,这是清朝皇帝对他的最高评价。

三、明哲保身功成隐退,子孙后代人才济济

进京之后,范文程的声望越来越高,不免与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多尔衮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多尔衮由摄政王改称叔父摄政王,又变为皇父摄政王,朝廷的信符和官吏升迁簿全在他手里掌握,一时间朝廷上下“只知道有摄政王,而不知道有皇上”。多尔衮为了加强自己的影响,毅然摒弃范文程提倡的争取民心的宽厚政策,而改行残酷的高压政策,强令推行“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政策,并且要范文程别过多插手干预他的政策。范文程洞若观火,“有古直士之风”,继续坚持自己的一贯主张,忠心耿耿地为清朝献计献策,对权倾朝野、专横跋扈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也不随声附和,这就激起了多尔衮的不满,终于在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对范文程发出警告说:“现在国家各项事务,各有专人管理。”以限制范文程多管事务。又说:你们这些内官对于国家的事务,应当及时报告。“而范文程刚直不阿,依然故我,有话照样直讲,和多尔衮的矛盾日趋激化。后因一件小事被多尔衮“下法司勘问”,虽然没有被罢官,但权力已被限制和削弱,范文程也只好自己处处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了。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削去亲王济尔哈朗爵位,幽毙了肃亲王毫格,又命亲信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同范文程一起删改《太宗实录》。范文程进退两难,知道事关重大,如果遵命将留后患,如果违命将受处罚。于是,他为了保全自己,声言养病闭门不出。结果,多尔衮死后被控犯有“谋逆”之罪,刚林、祁充格也以妄改《太宗实录》罪被杀,范文程却躲过了这场大难。这完全是由于他有自知之明和超人的政治智慧,才能保全自己。清廷对他的忠心,很是赏识,顺治九年(1652年),被授以议政大臣之职,这是汉官从未享过的恩宠,随即进一等精奇尼哈番,特命监修《太宗实录》。范文程为了向顺治帝表示自己的忠心,上疏奏曰:“诸位大臣上疏弹劾大臣,无非是为君为国,皇上应爱惜他们。”顺治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恢复了因上疏弹劾大臣而降职革职的官员。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为表彰范文程的功绩,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后又加升少傅太子太师;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恩诏加秩一级,并将其画像收藏在皇宫之中。

范文程自投奔天命汗努尔哈赤后,对后金(清)一片忠心,无论换了那个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一生所进的奏章,多关系重大决策,所以在他监修《太宗实录》时,把自己草拟的奏章大部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者,不足十分之一。他这样做,免得“功高震主”突出个人。

范文程虽官居一品,对祖籍乐平却念念不忘。清顺治九年(1652年),他在日理万机中还亲自为《乐平县志》作序。他在序中写道:“南条至饶、歙之交,峙为康山,流自洎水,灵秀所萃,爱启乐邑。乐之土衍以沃,乐之人为以介,乐之俗质以厚,其厄塞、户口、贡赋、人物之俗,散见于历代史籍者不可胜述……”他还亲自为故乡范家村和自己的子孙编了“20字”的辈份排行,即:承、时、宜、建、树、正、一、茂、先、传、垂、世、思、光、大,为、基、在、本、源。至今,范家已繁衍了十三代。可见,范文程对祖籍乐平的情况是熟知的,对乐平的事业也是关心支持的。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并在其原籍乐平燕子盘梁葬一衣冠冢。乐平人为了敬仰范文程的功绩,在乐平城北门修建了一座祠堂,名范家祠、阁老庙,后因北门失火,庙前水井取水救火用之不尽,而改名为万家池。

范文程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大都能文善武,成为贤德之士。他的三子范承勋历官御史、郎中;四子范承斌袭一等精奇尼哈番;孙子范时捷,雍正年官至陕西、宁夏总兵;孙子范时绎,雍正初授工部尚书兼镶黄旗汉军都统;孙子范时绶,雍正时曾任湖南、江西巡抚;孙子范时纪,乾隆时授户部员外郎;曾孙范宜恒,授工部尚书;曾孙范宜清,乾隆间官居工部侍郎;四世孙范建中,嘉庆时官拜副参领、副都统、侍郎;四世孙范建丰,嘉庆时官封吏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