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山下的七个小村,有的早已无人居住

2020-08-01 18:22:35 作者: 双峰山下的七

在双峰山主峰北麓,有两条山谷从山脚一直向北延伸到横河边,西边的叫做双前子沟,东边的叫做长沟。东崖、大泉、小泉、羊栏顶、大凹峪、小凹峪等小村,就分布在双前子沟两侧的山梁上,一条不知名的水泥公路,像一根柔软的丝线,弯弯曲曲地将这些小村串联在一起,就像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佩戴在双峰山的项下。

这条水泥公路连接着023乡道即三赵线。三赵线瓦口岭至没口段,向南有三个分支,沿着靠近没口的最西边的分支弯弯曲曲一路向南,一路爬升。不久在路右边会看到一座小庙,这里就是东崖。这座小庙是始建于明朝末年的观音庙。现在看到的是近年重建的。从这座观音庙爬上一个小坡,在坡顶平整处是一座闲置的院落。这个院落是原来小泉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原来的小泉村委会辖东崖、小泉、大泉、羊栏顶4个自然村。

东崖建村于清朝末年,据史料记载:清末,王姓从东核桃峪迁来,在东山崖上建村,故名东崖。东崖共有9户人家,人口20人。因人口迁徙,目前只有2户人家有人居住。原来的房舍大多都已坍塌,仅存的几座房屋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建筑风格。

小泉在东崖的西面,中间隔着一条山沟。自东崖沿着一条平坦的弧形小路向西大约四五百米,就是小泉村。路边有一棵歪脖树,算是这条小路的路标吧。

小泉村有七八户人家,现在也只有三四户有人居住。废弃院落的石墙上,一座石刻的佛龛小巧精致,构思巧妙。

小泉村也是清末建村。清末,王、李二姓先后从陡道、东核桃峪迁来建村。因村旁石罅中有一汩汩冒水的小泉,因而得村名小泉。小泉的泉眼在村东首山崖下,今泉仍在,已砌成长20米,宽约5米,深约4米的大方池。水质清澈,久旱不涸,供村民饮用。水盛时溢出漫流。

自东崖沿着一条土路向南几百米,路边一座石头圈门的羊圈,这就是大泉。大泉村有十几户人家,人口40余口,是4个小村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子。现在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人口也是最多的。我们到访的时候,村里正在给每家每户安装自来水管道,施工的、在地里干活的,人影不断,是人气最旺的小村。时值杏黄时节,村内房前屋后的杏树上挂满了黄橙橙的大甜杏,给人以丰收的喜悦之感。

大泉村于清初建村,也是因泉得名。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姓从历城柿子园迁来山泉旁建村,故名大泉村。大泉的泉眼在村西南山腰石崖下,泉水较大,已砌成方池。

羊栏顶在小泉村西南的山坡上。共有11户人家,30口人。现在经常居住的也只有两三户人家了。无人居住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都变成了断垣残壁。村南头靠近公路的这户人家,敞着大门家里却没人,也许是下地干活了吧。院子里有种的瓜果蔬菜,院子收拾的干净整洁,看得出院子的主人是一位勤劳的庄稼人。

羊栏顶村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清末,卢姓从卢张村迁来建村,因山顶似羊栏,故名羊栏顶。另一种是说,牧羊人为防夏秋雨季骤雨,在山顶建了一个大羊栏,村子因此得名羊栏顶。羊栏顶也有山泉,叫做羊栏顶泉。泉自村南的石崖下流出,汇入一半棚盖的长方形池中。久旱不涸。

自羊栏顶沿着狭窄的公路继续向南,就来到了双峰山西峰的脚下。这里有新开发的生态农场正在建设。沿着东南方向的岔路走不远,在路北边有一处废弃的养鸡场。养鸡场门口东面的石堰下,有一处山泉名叫沙泉。泉水从石罅中渗出,汇成一汪,清澈见底。据当地百姓介绍,这处山泉水质最好,泉水清澈甘甜,最适合泡茶。

沙泉的东面有一座灰色的小楼,这就是双峰山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几年前,原来双峰山周边的小泉村、凹峪村、布站村三个村委会撤销,所辖的十来个小山村整合在一起,建立了双峰山村委会。

村委会大楼的东南边是大凹峪,共有六七户人家,40多口人。大凹峪坐落在双峰山东峰脚下弧形的大山凹中。据记载:清初,张姓迁来在大山凹中建村,故名大凹峪。

大凹峪村目前居住的人不少,几乎每户都有人口居住。住房也比较新,虽然大多还是几十年、上百年的石墙,但几乎都是近年来更新的红瓦屋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