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谭盾:写《慈悲颂》前,星云大师对我说了一句话

2020-08-07 07:51:27 作者: 专访谭盾:写

面对敦煌壁画,我不仅重温了那些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如何做人的故事,也看到了未来,因为壁画艺术其实具有很强的未来感,我从中感受到了未来音乐的力量。与未来沟通,一直是我写音乐的一个归宿。同时,能够让全世界,无论是西方听众还是东方听众都向往自然,向往和平,是我的音乐的另一个重要归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东西方共同的哲学平台,一个可以沟通的平台,让我的作品西方人能接受,我的父老乡亲也很喜欢。

谭盾:2018年在德国首演时,合唱团是由来自19个国家的青年歌唱家组成的,他们都用中文演唱,唱得特别好,我很感动。我记得有一位来自俄罗斯的青年歌唱家听了第五幕《心经》之后泪流不止。他说,他在其中听到了俄罗斯的民歌,听到了普希金和柴可夫斯基。来自以色列的歌唱家说,他虽然从来没有了解过《心经》,但听后觉得心里特别安静,感觉它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力量。

上观新闻:在全世界演了那么多场之后,《敦煌·慈悲颂》去年回到了敦煌。这次敦煌之行有怎样特别的感受?

谭盾:去年我把法国里昂国立管弦乐团和德国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的200多位音乐家带到了敦煌。他们走进莫高窟看到壁画后惊喜地说:“这个文字竟然有点像希伯来文,怎么跟中文在一起呢?”“哎呀,这把琉特琴好像我爷爷也有一把。”那天晚上指挥《敦煌·慈悲颂》的时候,站在舞台上,我感觉音乐家们似乎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与壁画对话,在朝圣。

直到今年去兰州给兰州音乐厅合唱团排练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那场音乐会还有一位很特别的观众。在排练之余,我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开了两小时的车,又坐了一个小时的快艇,在荒芜的群山之间,走进了千年古寺炳灵寺。我们的祖先在那里的悬崖峭壁上建了169个石窟。在巨大的佛像下,有一位浑身黝黑的农民走了过来,他说自己是“看佛人”,已经在那里守护了35年。这位农民握着我的手,轻声地告诉我,他听过两次《敦煌·慈悲颂》。我吓了一跳,在这荒无人烟的黄河之滨,居然有一位听过两次《敦煌·慈悲颂》的“看佛人”。

原来去年我们去敦煌演出时,有敦煌研究院的朋友把消息告诉了他,他赶到敦煌,听完第一场觉得好,第二天没走,又买了一张票。他讲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里含着泪水。我顿时觉得自己的音乐是为他而写的,尽管我们从未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