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嘴收藏第一人白爱军与他的烟嘴收藏故事

2020-08-30 14:03:59 作者: 中国烟嘴收藏

图片说明:中国烟嘴收藏家白爱军先生(图/文 刘鹏)

烟草在中国的应用历史悠久,甚至有“烟草原产于中国”之说。1939年12月20日出版的《张建通讯》半月刊称:“中国之有烟叶栽种,早在汉朝以前。到了汉时,已设吏专管征税。”据载,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南征时,士兵受到瘴气感染,当地居民送韭叶云香草(即黄花烟),燃烧吸取其烟以驱瘴毒。到了明朝,专用于吸食的烟草最先在台湾、福建等地流传开来,在157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又把鼻烟带到了广东,渐渐地抽烟在中国就流行开了。时至今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健康意识的增强,早期的烟草已渐渐被过滤嘴香烟所取代,但那一个个或精致或朴素,或大方或小巧的烟嘴,始终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中国那独特的“烟嘴文化”。清末民初的时候,随着外烟的涌入,人们吸烟颇为讲究,对烟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拥有一支称心的烟具,优雅地夹在两指间,看着烟雾在唇边缓缓摇曳,别有一番情趣。于是,或长或短、或莹润或古派的烟嘴儿应运而生。其实,在中国烟草盛行之初,本无烟嘴之说,一根中空的木杆,前面再加上盛放烟草的器具,就可成为吸烟的工具。到后来,为了更舒适的吸烟体验,出现了铜质中空的烟嘴,并迅速在普通老百姓中流行起来,而一些王公贵族、驻华使节、商人就更讲究些,根据身份的不同而制作了象牙、玉石、金银、珊瑚、翡翠玛瑙、花梨木等材质的烟嘴,并将各种名贵的配饰镶嵌其上。在欧洲,蜜蜡烟嘴同样是贵族的标配之一,如海泡石配蜜蜡烟嘴就是19世纪最顶级的装备,时至今日,件件都是不可多得的顶级收藏品!相比于欧洲,中国的烟嘴更加精巧,并根据材质的不同配以不同的雕工与配饰,形成了不同的内在寓意,使得烟嘴这个人们日常使用的器具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这也让中国的烟嘴变得更加具有收藏价值。

图片说明:白爱军先生收藏的部分国外烟嘴(图/文 刘鹏)

图片说明:白爱军先生收藏的部分烟嘴(图/文 刘鹏)

图片说明:白爱军先生收藏的部分烟嘴(图/文 刘鹏)

白爱军先生,正是这样一位醉心于中国烟嘴收藏与研究的专家。白爱军,男,汉族,生于1974年3月,祖籍山西,现定居北京。媒体评论员、资深记者、京城著名收藏家、公益慈善人物专题纪录片联合摄制组总导演,东方女性智慧生活倡导者,中国智慧女性公益活动召集人;中国智慧女性年度峰会组织委员会秘书长。白爱军曾参与任职过“和谐盛世百名将军百名部长百名书画名家全国巡展”首席记者,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组织委员会宣传部长、首席记者、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首席记者、“舌尖上的中国”宣传首席记者。参与淮河抗洪、非典疫情、南方雪灾、拉萨“3·14”事件、奥运火炬登顶珠峰、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北京奥运会、北京大阅兵、全国两会等重大战役性报道。中国公益慈善人物《柳传志》、《张瑞敏》、《李春平》、《周森》、《郑宣明》等专题纪录片总导演、制片人。“五个一工程奖”、“新时代新闻奖”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获得者。凭借着作为记者多年以来深入一线所积累下的相关知识,以及作为著名评论员和撰稿人对历史文化的独特敏感性,白爱军先生很早就关注到了那一支支小小的烟嘴背后所蕴藏着的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开始收藏烟嘴,发掘其中承载的历史文化。

图片说明:白爱军先生收藏的部分烟嘴(图/文 刘鹏)

图片说明:白爱军先生向郭颖专家请教矿石烟嘴材质知识(图/文 刘鹏)

图片说明:白爱军先生向于鸿雁专家请教红木烟嘴材质知识(图/文 刘鹏)

据白爱军先生介绍,他特别感谢在北京认识的国外记者,知道自己收藏现代烟嘴,会把自己国内的烟嘴买了快递给自己。还有国内外省的朋友们也会把收藏到的烟嘴来北京出差时带给自己,特别感谢关注支持自己的这些朋友,是他们的爱心丰富了自己烟嘴收藏领域。迄今为止,白爱军先生已经收藏的烟嘴已超过500支。他所收藏的烟嘴,从材质上讲有金、银、铜、铁、锡、瓷、珊瑚、翡翠、红木、竹节、景泰蓝、塑料、贝壳、葫芦、砗磲、玛瑙、玉石、角类、玻璃、水晶、玳瑁、琉璃等。与此同时,这些藏品形态各异,寓意各不相同,无一不是烟嘴中的佳品精品,其藏品屡次受到著名收藏家郑欣淼、马未都等专家的认可与好评。白爱军先生对烟嘴的潜心研究,丰富了我国社会学界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内容,为民众了解清末民初那段历史以及当时社会各界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业界和媒体誉为中国烟嘴收藏第一人!

图片说明:白爱军先生收藏的烟嘴受到收藏家马未都老师的肯定(图/文 刘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