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写作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除了之前介绍的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之外,还有教育随笔、教育书评、读后感等等。接下来,我们继续分享《改变,从写作开始》一书中,刘祥老师关于教育随笔、教育书评、读后感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01、教育随笔的写作技巧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教育随笔,特指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论文三种文体之外的,以叙议结合的杂文笔法创作的议论性教育散文。此种教育随笔,从其选材和结构上看,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其一,以偶遇的某一件事为缘起,借题发挥,引申至某一类教育现象的分析批判。此类随笔,只用极其简约的语言一带而过。更多的笔墨,集中到相关事理的个性化认知之上。
其二,围绕某一教育事件做评说,却又不像教育论文那样做严谨的逻辑论证,只是兴之所至,自在而言之,行文类似于杂感。
其三,对自身的成长经历做回顾性分析,边叙边议,总结得失。
其四,围绕一个相对宏观的主题,用若干个片段性文字,从多个角度进行个性化陈述。其阐释的观点,不强求所有人都能接受,只作“我手写我心”的个性表达。
以上四种类型随笔的共性化特征可归结为:杂、散、个性化。
①、杂:心之所及,皆可为文。这样的教育随笔,全来自现实教育生活的点滴感动。杂,只指向一切皆可作写作素材,不指向思维的肤浅与混乱。
②、散:放飞思绪,视通古今。既然将教育随笔定位为议论性教育散文,那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性,便必然体现于教育随笔的写作过程。在确保围绕一个核心论题写作的前提下,教育随笔的“散”,可体现为下面三种形态。其一,结构无固定框架。只要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就符合教育随笔的写作要求。其二,思维无固定路径。同一个主题,要写多篇稿件,又不能重复相同内容,该如何去写呢?作者在书中提到只确立主题,不去思考结构,也不预设思维路径。字数太多了,可以将一个大主题分成若干个小的版块来写。其三,表达无固定要求。教育叙事必须以叙为主,少作甚至不作议论。教育案例分析必须先叙后议,既写清案例,又析清事理。教育论文必须建立严谨的论证结构,在周密的逻辑论证中呈现研究成果。唯有教育随笔,可叙可议可抒情,从不限定必须在某个环节采用何种表达方式。
③、个性化:不求共识,只表我思。写教育随笔时,教育写作者不必过多关注读者如何思考该问题,更不必因为这样的思考而束缚住了自身的思维。作者需要琢磨的,只是“我”对某个问题的理解角度是否合理,由此而生成的思考是否符合常识,是否尊重了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随笔的个性化表达也不能不完全顾及读者的阅读感受。一篇教育随笔,其表达的思想与内容,至少应该符合多数读者的审美情趣。能够给多数读者带来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千万不要为了个性化表达而宣扬一些有违常识、有规律的主张。
02、读后感
写作读后感时,最忌讳的问题有三点:第一,观点无新意,所见皆与他人相同;第二,感悟肤浅,只停留在问题的表象之上,或者只作了浅层面的分析,未能真正抵达问题的本质;其三,缺少章法,思维混乱,段落层次相互纠缠。
①、立意,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核心。读后感的写作重心,不在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分析,而是以作品的阅读或观赏为契机,从作品带来的诸多触动中精选一个最具探究价值的内容,用以作为现实生活的观照物,多角度思考探究现实问题。此种文章,“感”为根本,“读”或“观”只是形成“感”的一个引子。要追求“感”的深度、宽度与独特性,“读”或“观”的过程中的理性思维极其重要。阅读中最让我们怦然心动的情节,可以用来写作一般性的读后感,却不一定具备教育读后感应有的教育技能、教育理念与教育情怀。“感”就是要用来自作品的思考与认知,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质态,提炼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主张,丰富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技能、教育情怀。教育类读后感的写作路径:亮明教育主张——对相应主张做简要分析——概述案例,印证观点的正确性——围绕相应的教育理念和不同的小标题,结合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做深度剖析。
②、视角:由作品出发,走向生活与文化。一部作品就是一座山,不同的读者看到的风景必然不同。要想让自己写出来的文章确有价值,就必须“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而且,内容与思想的独特性,还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认知要求。教育读后感写作中 的“多视角”,一般而言,可区分为作品视角、生活视角、教师视角、文化视角等多个角度。写作一篇教育读后感时,应先由作品视角提炼出观点,再由教育视角、生活视角、文化视角审查该观点,并在教育、生活和文化中寻找相应的材料,探寻“应该如此”的理想教育路径。
③、结构:“引——议——联——结”为主,自由表达为辅。即引内容——议观点——联现实——结感悟。
“引”即概述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引出将要分析议论的论题或论点。
“议”是针对概述内容作事理分析,从个别现象中挖掘出普遍道理。可以先总体介绍作者和整本书,再谈阅读的整体感受,然后分析作品的结构形式和阅读价值,点出对现实教育工作的解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