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红土地 赴沪投杏林

2020-09-04 09:42:34 作者: 离开红土地

李峥荣(中)与同学分享西瓜。受访者供图

都市

8月25日,炎炎午后,这天的东川热得让人欣喜,李峥荣一路小跑到附近的邮政局,亲手接过了录取通知书。9月10日,他将独自踏上去上海的求学路,正式开启复旦追梦之旅。

“孩子考上复旦大学,比当年建起新房还高兴,这一天终于盼来了。”翻看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母亲赵建兰欣慰地抹了抹眼角。今年,昆明东川明月中学的李峥荣,以656分被复旦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录取。他是父母的小儿子,也是家里的第二个大学生。9月他将第一次离开这片红土地,远赴上海寻梦。

高考脱贫梦 有志方如愿

来到一家人租住在东川区的老旧房间,绿色的墙面虽已斑驳脱落,但在一家人融洽谈笑之间,房内却显得格外温馨。这套5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李峥荣一家已经在此住了8年。也正是在这里,走出了老李家的两名大学生。

“我上小学姐姐上中学,我上中学姐姐上大学,读书路上,我从小就追着姐姐走。”受姐姐的影响,李峥荣一直坚信,读书才是大山孩子的出路。

出生在东川区乌龙镇的李峥荣,从小学就习惯了独立。听着鸡鸣摸黑起床,独自背上书包到村口和同学汇合,再步行1小时去上学。每天来回两趟,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4个小时。“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我们吃再多苦也要尽全力创造条件。”孩子上初中以后,赵建兰和丈夫决定放下田地农活,到东川城区务工租房,照顾孩子上学。

“同样是不分日夜的付出,读书做题只是精神疲劳,父母出去为家里谋生才是真的苦。”回顾一路走来的求学路,李峥荣道出自己最深的感触,“当时父亲在工地上被电锯划伤了脸,为了让我安心读书,他们就一直瞒着我,直到3个月后我才知道。”想起那一道深深的血痕,李峥荣默默低头流下了眼泪。那道血痕对于他来说,是父亲说不出口的痛,更是他坚定发奋苦读的不竭动力。

“家里危房改造那一年,父母都回老家盖房了,我只能一个人在这里生活学习。”每天自己做饭自己洗衣,半年见不到家人一面,这是李峥荣心里最艰难的一个学期。他常说:“生活的苦不算苦,人有志心有爱,就是真正的富足。”

这一路,李峥荣实现了高考梦,也成就了一家人的脱贫梦。以前在老家,只能和亲戚两家人合住3个房间。后来老李家修起了土基房,一家人开始以农活耕种为生。如今,在政府的扶持下,家里建起了带院子的新房,生活教育条件逐渐变好,孩子们都如愿考上了大学。

踏出红土地 期投身杏林

“我去过离家最远的地方,就是山背后的红土地镇。通过高考,我终于能走出大山,出去看一看了。”从乌龙镇三家村,徒步4个半小时翻过一座山,就是李峥荣从小到大去过最远的地方,红土地镇。当被问及有没有一直想去旅游的地方,他毫不犹豫地摇头否定,“旅游费时间、费钱、费精力,还是读书好。”

为了备战高考,李峥荣每天清晨6点就到教室早读,晚上12点回家继续夜习。由于东川天气炎热,家里和教室又没有风扇,专注做题时他常常满身是汗,手肘一碰到试卷,那片纸就湿了。在小小房间里,一根电线挂着的灯泡便是李峥荣日夜苦读的光,每天能看到父母从工地安全回家,这一切他非常满足。

“班主任怀孕3个月仍每天早上6点准时到教室,本该退休的化学老师执意教完这届学生才肯离开……”李峥荣说,老师们的付出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努力读书的话,于心有愧。“反思生活、反思自己,见贤思齐,才能为自己画好像……”在高考语文作文中,李峥荣发自内心写下了这些感悟。对于他来说,努力读书是为了无愧父母、老师,更是为了实现寒门学子的人生追求和理想。按照云南省的录取分数线,李峥荣虽然达到了重点本科线,但是距离复旦大学的分数线还有差距,“这都要感谢国家的‘专项计划’,才让我们这些困难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机会进入名校。”李峥荣所说的“专项计划”政策也被老百姓称为“高考扶贫”,是自2012年起面向集中连片贫困县实行的特别招生倾斜政策。

经历了疫情,考取预防医学专业后,李峥荣心中有了更坚定的目标——要以钟南山院士的仁医品德为旨,投身医学。“恰同学少年,愿风华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证道。”钟南山院士这句话,他铭记于心。李峥荣表示,到了上海,第一个想去的地方是图书馆。究其原因,他只腼腆地笑着说了一句话,“只有书本,能让我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更有决心。”

记者胡耀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