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周敏 汪覃 记者 周鸿)9月2日下午,德阳市退役军人局慰问组一行走进德阳抗日战争老兵郝校忠的家,老人满面荣光,热情接待慰问组。拿出一张手信,交到退役军人局局长米贞和手中。上面写着“感谢党和政府对老兵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我一定做到不忘初心,不管风云如何变换,忠于党的红心永远不变。”看到这笔力遒劲的字字句句,慰问组所有人员感动不已。
91岁的郝校忠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只是听力严重下降。说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话题,回忆起自己的光辉岁月,郝老热情洋溢,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1929年,郝校忠出生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的一个贫苦农家。抗战期间,八路军在与辽县相邻的山西省武乡县设立总部,还没有锄把高的郝校忠成了村里的儿童团团长,那时他刚刚10岁。一年后,郝校忠经过一番软磨硬泡终于实现了参军的心愿,正式成为八路军129师后勤部的一名战士。
然而,摆在郝校忠面前的问题是,采购部队所需的物资必须穿越日寇的封锁线,需要高度隐蔽,其危险性丝毫不亚于在战场上杀敌。正是利用自己年龄小,不易引起敌人怀疑的优势,郝校忠多次成功前往敌占区接应内线,筹集到不少物资。郝校忠说,当时到敌占区都是非常保密的,要宣誓不当叛徒,不出卖同志,不暴露军队的情况,宁死也不当汉奸。
让郝校忠永生难忘的莫过于百团大战。1940年,八路军集合一百零五个团共二十多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起进攻,这场战役先后进行了大小战斗1800多次,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
1941年1月的一天,一支数百人的日军妄图对山西辽县展开扫荡,郝校忠随八路军129师772团和民兵武装在一处叫“煤窑沟”的地方设伏等待日军。郝校忠说,他们在山上摆好了阵势,等着鬼子进伏击圈,天一亮,战斗就开始了。尽管这股日军只有几百人,但战力十分强悍。由于我军武器装备落后,战斗很快进入贴身肉搏阶段,拼刺刀,拼砍刀。
当时的郝校忠只有11岁,上阵杀敌的请求自然没有获得批准,他只能留在山头执行观察任务。时隔近八十年,“煤窑沟”伏击战的场景仍然在郝校忠眼前浮现。他说,战友们不怕牺牲,奋勇出击,拿着梭镖、砍刀和敌人浴血奋战。
战友们在“煤窑沟”打败了日寇,而四年后的1945年8月,日寇被彻底赶出了中国。经历炮火洗礼的郝校忠也成长起来,抗战结束后他随军南下解放四川,先后在遂宁军分区、绵阳军分区工作,直至1981年从原德阳县武装部离休。
已经脱下军装几十年的郝校忠,时至今日似乎还没有离开硝烟弥漫的战场。妻子杨玉华说,老伴很爱学习,每天坚持看书读报,尤其喜欢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题材的影视剧。
岁月的洗礼褪去了战火的硝烟和曾经的伤痛,为老人平添了宁静与平和。在退役军人局军休工作人员和儿女的共同照顾下,老人生活得平静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