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商埠区的西市场没有喷泉,也没有泉水,但是有名符其实的泉水泡茶。
老济南解放后,我爷爷奶奶在西市场的东面,常年摆设了一个茶水摊。我年过八旬的老父亲说,茶水摊的北邻是“马家馆”,南面是“和平电影院”,茶水摊的前面是一个硕大的空场地,平日里就有摔跤的、玩杂耍的、卖糖稀的,修鞋的,锔盆子锔碗的小商贩占据着,很是热闹。西市场的老人,都称这里为“杂八地”。
我是50后,在西市场居住生活了近40年,现在真正称得起是四世同堂的老济南人。
那时的西市场周边没有可以饮用的自来水,也没有人发现过泉眼或冒出的泉水,老百姓洗衣服、刷杂品,主要是靠周边的河水和井水。只有做饭和饮用水,才是从城里运送来的泉水。
茶摊经营以奶奶为主,茶摊上用来冲泡茶叶的水,是咱们老济南趵突泉的泉水。老父亲回忆说,当时管着向西市场运送泉水的有好几个人。他们把地排车上装上横躺着的铁皮桶,桶的上面开了一个较大的方口,往里灌水,出水口是在桶后面的底部,加装出一根管子,管子口上有一个活动木塞,拔下木塞就可以出水,这样水车就改装成功,模样就像现在的洒水车。他们每天到趵突泉或五龙潭拉来泉水,然后按五分钱一挑(两桶)、三分钱一桶或一分钱两壶等价格卖给百姓,如果事先买他的水牌,价格会更便宜些。其中一个姓李的老汉,他专门给我奶奶的茶摊运送泉水。
趵突泉公园内的泉水泡茶(旧照)
奶奶的茶摊不算大,两张方桌四周,各摆放四条板凳,其中一张桌子旁边是炉子和烧热水的铁皮壶,桌子上有两把青花瓷的小茶壶、一个大茶壶、数个瓷茶杯和大饭碗。客人来了可以喝杯茶或壶茶(用瓷杯或小茶壶单独泡茶)、大碗茶(大茶壶里泡好的茶),也可以喝白开水。茶叶呢,主要是茉莉花茶、珠兰大方和龙井名茶。那时候,百姓的生活都比较穷,挑选杯茶或壶茶的,主要是西市场里那些做生意的人;专捡大碗茶喝的,是那些逛商场买东西的顾客。
茶摊北邻“马家馆”的芝麻烧饼很好吃,掰开刚刚出炉的热烧饼,里面是一圈圈的麻汁酱缠绕,外面是一层白芝麻,吃起来根本不用配菜。尤其是那些拉地排车、蹬三轮车的下大力的人,买来两三个热烧饼,坐在茶摊前喝一碗大碗茶或白开水,就是一顿饱饱的午餐。
六十年代初,西市场部分地段需要改造,奶奶、父母和我就搬到西市场北门外的一个大杂院里。我记得,当时大杂院里一共住了九家,都是三世同屋、四世同堂的大户人家。院子西北角上有一口井,离地面有2米多深,老人们都说是“懒水”井,不如泉水好喝,于是大家常年就用这井水洗衣、浇花、泼洒地面、夏天冰镇西瓜。生活中的做饭、喝水、泡茶、煎中药等,还是要用人们多年离不开的泉水。
我记得,我们从西市场内搬过家去,自来水管就已经按装到了马路两头的十字路口上。因为水管离家较远,所以家家都有一个扁担两个水桶,大部分的家里还继续用着原来的大水缸。开始我和妹妹用一根木根抬水,后来就把两个水桶里各装上大半桶水,学着大人挑水。据说,那时自来水管子里流淌的,也是济南第一个自来水厂——趵突泉水厂直供过来的泉水。
在西市场周边,人力车拉泉水的情景是什么时间段消失的?老父亲并不清楚。据我本人揣测,人力车送泉水的渐渐逝去,应该是与安装自来水管道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应该是一个新旧事物自然交替的过程,更是社会更新发展的必然规律。
图文:台应新
来源:济南古城历史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