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博览会圆满闭幕 上海高校彰显赋能产业新发展成效

2020-09-20 07:53:22 作者: 工业博览会圆

9月15日-9月19日举行的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圆满闭幕。工博会高校展区中69所高校带来700多项成果和产品,既是高校展示自身科创能力的舞台,也为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科技赋能产业提供更大平台。沪上高校在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助力产业发展中,探索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验举措。

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将重大科创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

聚焦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亮相今年工博会高校展区的多项高校科研成果均在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并将其转变为先进生产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的微波振动监测与智能感知新技术,相关成果已应用在机械、土木、船海等大型工程结构的力学性能测试与健康监测、医疗监测与诊断等领域,为传感与测量领域的挑战提供创新技术与高端仪器支撑。彭志科教授表示:“团队经过经过多年的核心技术攻关与仪器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与独创的技术成果。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基础上,研制出系列高端仪器装备,包括多台国内外独创装备。”

上海大学的盾构机换刀机器人,是校企产业化合作项目,很好解决了隧道掘进盾构机换刀伤人问题,标志着我国盾构机领域技术研发趋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样,上大的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应急保护材料与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秦俑一号坑、南海一号、海昏侯等23个省市的重大考古发掘工地,为我国的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东华大学设计研制中国航天员专用服装,应用于“神十一”载人飞行任务;突破静电纺纳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全球首次获得纳米蛛网纤维材料,开发超轻超弹纤维气凝胶,成功刷新“世界最轻材料”记录等。

自主研发新设备,为技术推广筑基

上海高校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探索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与实施路径,出台宽松且规范的政策激励科研人员创新、为产业发展的种子培育“松土”。

复旦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新管理办法中,对转化净收益做了明确规定,写明了科技成果完成人可获得成果转化净收益的70%(50%用于对成果完成人的直接奖励),这大大激励了科研人员的发明创新和转化动力。在新政策的激励和保障下,科技成果转化项数逐年递增。2017年,学校共实现转让科技成果4项;2018年,学校共实现转让、许可科技成果12项;2019年,学校共实现转让、许可科技成果25项。不断增长的成果,为科技企业和市场提供了越来越多优良的产业种子。

无独有偶,上海理工大学为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出台相关文件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净收入或股权的80%可奖励给技术团队,极大地激发了第一线科研人员的热情,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学校成立“上理太赫兹科技公司”,率先走通了以科技成果“先投后奖”作价入股实施成果转化之路。太赫兹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成为全国首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税收优惠案例,并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奖”。

长效赋能产业,上海高校科创实力辐射全国

为提升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沪上高校发挥科研优势孵化和集聚科技企业,从产业科技园区到平台建设,让自主创新成果不仅服务于上海经济,更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发展长效赋能。

同济大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知识产权运用,环同济实现了从“同济建筑设计产业带”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的跨越,创造了“市场驱动、学科支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在2.6平方公里面积上,集聚了2000余家以研发设计、咨询创新为主的创新型现代服务企业,2019年产值规模460亿,已成为知识溢出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典范,也是我国传统工业城区向科创城区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在物性精密测量与调控、脑智科学、绿色碳科学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在可信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教育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在超限制造、光子芯片、基因编辑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自主创新成果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流域生态保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