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巩悦悦
编者按:家园,总有咱们在乎的人、在乎的事、在乎的开展和在乎的变迁。2021年新年,齐鲁壹点联合可口可乐重磅推出《我和我在乎的家园——新年考察陈述》系列报道,经过记者见识,记载咱们每个人所在乎的家园,展示山东决胜脱贫攻坚和美丽村庄建设所获得的成果。
一提起淄博桓台,人们常常会信口开河“马踏湖”。千百年来,这块因“万马奔驰,马踏成湖”得名的土地,孕育了起凤镇共同的民俗风情,成为淄博市甚至山东省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湖上牧鸭、湖中捕鱼、湖底踩藕,这种令人神往的“画中有诗”,正是当地乡民的真实写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日子地跳过越兴旺。带动农人致富增收的,不只有传承百年的芦苇织造、满嘴流油的金丝鸭蛋,更有家喻户晓的白莲藕。
在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乌北村,70多岁的孙华修现已种藕21年。
“与藕为伴”的21年
大年初二,70多岁的孙华修又忙活起来了。今日闺女们回娘家,他一大早就下水踩藕去了,预备让儿子多烧几道好菜。
立春往后,气候转暖。迎面吹来的,再也不是刺骨北风。
在离家20米远的荷塘里,和风吹过,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小鱼忽然游上来,打个旋儿,又迅速地游了下去。
记者走近时,身着胶皮连体水裤的孙华修,正弯着腰、半跪在池内采藕,不一会儿,一条一米多长、巨细均匀、洁白丰满的雪莲藕,就被他双手捧起。
自家种的藕长势喜人,阳光下晶莹剔透,闻起来动人肺腑。
藕在地下长着,站在荷塘上方底子瞧不见。但关于孙华修而言,这简直是“小菜一碟”。种藕21年了,荷塘下哪里有藕,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看我手上的藕,口感好吃,甜又面。”孙华修骄傲地说,全省132家种藕基地里,乌北村被评为第一名,得了将近7万票。“这说明咱的雪莲藕很热销,老百姓很拥护。”
边说着,孙华修现已将藕放到了塘边,双手用力一撑,人就来到了岸上。他利索地脱下黄褐色连体水裤,甩了几下胶皮上的水,往下掏出来两只蓝色厚棉袜子。
“冬季里边必定得穿厚,厚棉袜和线手套都是必备的。由于皮衣不透气,零下20摄氏度的天,下水拔藕也没关系。”孙华修介绍,下水离不开的胶皮衣,一件价格在300元左右,能穿六七年。
“我身上这件就穿五年多了。”孙华修说,寄存也有考究,不要晾太干,包进塑料袋里,下次穿的时分再拿出来。
刚刚曩昔的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也是莲藕的盛产期。寒冬时节,滴水成冰,冰封藕池,水下踩藕成了孙华修最主要的作业。
池里的藕,只需不拔出来,就都坏不了。什么时分想吃了,随时采出来,随时都是新鲜的,来年又会“呼呼长”。
在孙华修看来,种藕这事儿,要根据地舆条件,自个儿去发明。生搬硬套的方法行不通,脑子得“活泛”。
记者注意到,孙华修拇指盖黑了小半截。本来,曾经单纯靠人工挖藕的时分,除了靠脚去踩,手上用力是最多的,要是不小心把手指戳进藕里,很简单会别断指甲,那种钻心的味道十分难过。
好在,现在底子都用上了高压水枪。水枪里灌满水,使用水压,把埋在淤泥里的藕“冲”起来,人只需求把藕捞出就行了。
自家种的藕长势喜人,阳光下晶莹剔透,闻起来动人肺腑。
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马踏湖区在起凤镇北边,乌北村就在马踏湖南面。
20多年前,村里有种桃的,有种葡萄的,农人为了致富,想尽了简直各种方法。村两委班子成员看得远,隔三差五就带领一众同乡,去其他县里学习先进经历。
正是在观赏期间,孙华修学到了种藕经历。
初度试水,谁都不敢确保能不能成功,在这个情况下,当年50岁出面的孙华修,成为当地第一家旱地藕栽培户,一起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种藕顶八成米一棵,行距三米一棵,养上之后该上肥上肥。”孙华修仔细调查着“命根子”的改变,藕是一节一节长,一节比一节长。“第一节25公分,第二节得30公分,第三节就到了70公分。荷叶一个比一个大,荷杆一个比一个高。”
半年今后,乌河村的街坊邻居,鱼龙、夏庄等地乡民都来观赏。头一年种藕,孙华修成功了。
阳历六七月份,一根根荷叶杆高约两米半,荷叶六七十公分,整片藕池一片荷花,环境好,空气也清鲜。
他注意到,荷叶一般长六七根杆子,大荷叶是圆的,下面的荷叶则是半圆。大荷叶下不长藕,真实长藕是鄙人面的小荷叶下,而他只需求按荷叶掐藕就行了。
令人惊奇的是,掐藕之后,藕又通出去了。不出25天,新藕又长出来了。再掐完后,疙瘩那里就又长出新藕了。三七二十一天,一节藕就长成了。
一般在种上小麦今后,老藕、嫩藕就全都成熟了,年关卖老藕最多。本年谷雨到下一年谷雨,池里藕将继续不断,最长能长到一米半,大的有十几斤。
越来越多的同乡看到了甜头,连续参加到了种藕大军傍边。
孙华修勤劳种藕得到了实惠,家里盖起二层小楼,四个儿女也先后成了家,日子跳过越有奔头。
兴旺日子背面的骄傲
50多岁种藕,现在70多岁了,孙华修还在围着家门口的一方池塘转。他离不开藕池,藕池也见证了他的日子变迁。
21年过得真快啊,他原先的一头稠密黑发,现在现已变得灰白。勤劳种藕得到了实惠,家里盖起二层小楼,四个儿女也先后成了家,日子跳过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