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我坚持德育第一论

2021-04-21 17:32:54 作者: 张志勇:德育

这个教育方针基本上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都没有变,但是在2007年、2012年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中,党的教育方针有了重大的调整。

党的十七大首先提出了德育为先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理念。至此,立德树人成为了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德树人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这就决定了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在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多种价值观并存,而青少年学生又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立德树人更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校要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立德树人的效果。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

德不立,行不远;德不立,人的整个发展水平不可能得到很高的发展。

我当年在研究创新教育时提出过一个观点,叫做“有大德,才有大智慧”,我把它看作创新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强调德性成长是人才成长的根本保障。

所以,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

在这里,我把英国教育战略学者巴伯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课程公式介绍给大家:WE=E(K+T+L),其中WE表示良好的教育,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L代表领导才能,E代表道德品质。

可以看出,将括号里的三者加起来还不够,最关键的还需要道德品质驾驭它们。

这个公式表明,课程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其核心是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所以,德育在整个教育当中应该是处于核心培养地位的。

04

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关于人的道德培育问题,我坚持德育生态论。

今天,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常常提5+2=0的话题。所谓5+2=0,是指学校辛辛苦苦教育孩子守规矩、懂礼貌,但是一到星期六、星期天离开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回归原形了。

当我们讲5+2=0的时候,我们自然地想到人的德育是系统化的、社会化的、整体性的,因此我们不得不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认识人的道德培养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资深教育家劳伦斯·A·克雷明创造性地提出教育生态学理论。

他之所以提出教育生态学,是因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急剧变动,民众对教育的状况很不满意,对教育的指责非常多。

这种情况跟今天的中国差不多:

老百姓一方面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另一方面对教育很不满意;

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变化很大,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教育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投入水平、教育装备和教育条件都在改变,

另一方面老百姓对教育仍然不满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观点。

这一观点指出,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自身的事情,教育和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相互作用论,认为各种教育机构之间以及整个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考察教育问题,必须要坚持生态学的思考方式,全面地、有联系地、公正地来看教育。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今天需要学会运用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来看待和思考问题。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协同论

我想强调,德育的主体不仅包括校长、教师和家长,而且包括这个孩子可以接触到的、影响他的所有人。所以,我们需要这些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协同配合,发挥教育的合力。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环境论

所谓的德育环境,既包括儿童得以容身其中、迈开双脚行走的物理空间,也包括在他生活当中接触的所有人和他之间所构成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两种环境构成了德育的生态环境。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系统论

就影响孩子德性成长的因素来说,成长的要素是整体的、系统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我们天天哀叹5+2=0没有用,必须要看到所有的因素都构成了儿童品德成长的环境。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和谐论

这里所谓的德育和谐论,是指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倾向性。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开放论

我们无法把孩子封闭在一个纯而又纯的环境里,必须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面,让孩子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实现真正的成长、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