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自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的知乎用户“张煜医生”在平台发文揭露“肿瘤治疗黑幕”,后自行删帖。
4月19日晚,国家卫健委官微发布消息称,关注到“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反映肿瘤治疗黑幕”有关网络信息后,我委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对有关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相关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相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4月20日,微信公众号“偶尔治愈”发布了一篇文章,还原了事件核心当事人整个就医过程。健康时报记者从中梳理出核心当事人——罕见胃癌患者马进仓在就医过程中经历的至少六大“非常规操作”。
一、“吴经理”在医院楼梯间用POS刷走患者18600元治疗费用
2020年7月2日,马进仓在上海某医院住院第一天,马进仓的女儿马荣及其表哥被主治医师陆巍大夫带到一间会议室,“说需要做个基因检测,人已经联系好了。”
陆巍联系的是一位吴姓男子,陆巍称他为吴经理。当日,吴经理将马荣带到安全出口的楼道里,掏出一台POS机,刷走了马荣18600元。
刷卡凭证 。图片源自“偶尔治愈”
据陆巍另一位患者的家属张康表示,这位吴经理是上海艾汭得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同样“带着 POS 机让刷卡,我支付了我爸做基因检测的钱,一共是 13600 元。”
据上海艾汭得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显示,该公司2016年成立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其全资控股母公司为远辰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艾汭得致力于研发外泌体RNA和ctDNA液体活检技术,为医院、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癌症筛查、辅助诊断和用药指导所需的液体活检技术和产品。
二、血液样本由陆巍亲手交给“吴经理”
据马荣回忆,陆巍喊护士给父亲抽血,一直没人管,最后一个实习护士帮忙抽了两管血,由陆巍亲手交给了吴姓男子。
根据张煜的说法,通过对血液中存在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 NGS 基因检测筛选药物的可靠性值得商榷。在 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这种「液体活检」更多的在疾病进展而难以取得肿瘤组织样本的患者中使用,且其通常用于筛选是否符合靶向药的使用。在 CSCO 2020 版胃癌诊疗指南中,将其列为第 3 类证据,这是最低水平的证据。
最新版胃癌诊疗指南对 NGS 的证据分类截图,图自CSCO2020版胃癌诊疗指南。
三、患者因“住院时间太长”,被建议转院至民营医院
2020年7月15日,陆巍告诉马荣表哥,因为马进仓住院时间太长,自己被投诉了,介绍他们去上海中大肿瘤医院化疗,这是一家民营医院,陆巍写了一张字条,写着一个叫“刘宏”的名字,和一串电话。“医生说,有地方做化疗就不错了。”
有刘宏名字的字条,图片源自“偶尔治愈”。
据上海中大肿瘤医院官网显示,该院是上海市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开设介入科、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肿瘤妇科、中医科等重点科室,开展肿瘤MDT多学科联合会诊,为患者提供规范化诊疗服务。
健康时报尝试以患者身份联系该医院咨询医院基本概况。客服不愿正面回应医院是否系民营医院、病床数量有多少等问题,并要求加患者微信了解具体病情。
四、医生推荐的细胞免疫治疗早已被卫健委叫停
由于化疗效果不明显,陆巍建议马进仓尝试NKT细胞免疫疗法,而马进仓一家并不知道该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早在 2016 年就被国家卫健委叫停。
陆巍告诉马荣一家,NKT细胞免疫治疗法一针原本5万元,但考虑到马荣一家经济条件不好,他去跟老板讲价。最后马荣的表哥跟吴经理联系后,给出的方案是“两人拼单,打五针送一针”。
据患者家属表示,家里两个病人先后共接受了6次NKT免疫治疗,每次价格3万元。而张煜指出,国家早已三令五申禁止NKT治疗收费。
五、NKT针注射地不在医院,且环境像美容院
妻子马占花曾陪马进仓去注射过NKT针,她曾私下跟女儿讲过对注射场所的怀疑,“看着不是很专业,像美容院,还看到了化妆品。”
公开资料显示,陆巍是马进仓接受细胞免疫治疗的生物企业关联公司的原始股东。但据“八点健闻”报道,陆巍否认自己在主治期间向病人推荐使用NKT细胞免疫治疗。
据“紧急呼叫”报道,马进仓家属表示,她有很明确的证据能够证明陆巍医院向她推荐了NKT细胞免疫治疗,并称陆巍在推荐时还“保证效果怎样怎样好”。
六、诊疗方案被其他肿瘤科大夫认为“太荒唐了”
2020年10月初,马荣第一次对陆巍的治疗方案发出质疑, “爸爸和姑姑都没有什么反应,真正的疗效体现在哪里?他一下就怒了,说不打就不打。随后换了化疗药的方案”。而这份方案也是此次引爆舆论的争论点之一。
马进仓的化疗治疗单,图片源自“偶尔治愈”。
据“偶尔治愈”,培美曲塞和安罗替尼在消化道癌症的使用暂且停留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作为乳腺癌治疗中的常见药物,他莫昔芬在胃癌中的使用并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
据“八点健闻”报道,陆巍称采用他莫昔芬是因为患者的肿瘤 ER 检测呈阳性。但浙江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生指出,“胃癌肿瘤检测 ER 阳性就选择他莫昔芬治疗是不合理的。用他莫昔芬在胃癌方面的研究结果是有的,但大多是致病性的,而不是治疗性的。”
针对整个药物组合,张煜认为,这样的药物组合方案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无论是在文献中还是在临床试验中,“从来没有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