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江苏卷谢幕:十七年自主命题里的高考改革轨迹

2020-07-17 21:10:59 作者: 高考江苏卷谢
也是在2008年,江苏卷迎来了赋分权重上的重大变革,这是受到了高考改革指挥棒的影响。

这一年,江苏卷的总分由750分调整为440+40分,其中语文、数学总分从150分提高至160分,英语总分从150降至120分。另外有40分的附加题,根据学生选文理科的不同,分别放在了语文和数学卷的最末。

多位命题人均表示,分值的增减是“跟着制度变的”,是受到新高考改革的影响作出的调整。这一年,江苏省经过此前长达三年的研究,开始推行普通高考改革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3”即语数英三科,学业水平测试即“小高考”。高考总分仅仅由语数英三科相加,其他科目打等级。

“为了表示对语文数学的重视,突出主科地位,增加了分值。”骆冬青坦承,“江苏省牵头的这场高考改革,震荡很大。”

这项改革在全国是首创。次年,安徽省开始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曾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当时教育部有意进行高考改革,认为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若能率先试点,对全国高考改革会有借鉴意义。

弊端随之日益凸显。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实行的是七门副科全考,其中两门为选修测试,考评方式不同。原本期待学生在成为一名“通才”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科目。实际的结果却是,学生往往在把所有副科考一遍的路上“疲于奔命”,而在选修时取向功利。

类似的弊端,也出现在日后试点的新高考改革中,体现为“物理无人选考”,并引发巨大争议。

回到2008年的江苏高考,改革压力堪称空前,但在不少命题人看来,江苏的语文卷还是熬出了一些特殊的气质。

文科卷,语文整整占有200分的分值,其中40分的附加题让命题组成员“挖空了心思”。骆冬青说,附加题要拉开差距,让语文、文学以及覆盖的知识体系更有梯度。相应地,在江苏自主编写的语文教材里,就纳入一些古典文学名著,比如《史记》、唐诗宋词、《红楼梦》等。

不过,语文卷增加的10分全部落在作文上,也曾引发命题组内部的争论。有43年教龄的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起初确实有不少命题人曾讨论过作文分值是否应由60分变为70分。

**认为,作文是语文卷中最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部分。但也有的命题人并不赞同,有人就认为,语文总分加10分全部给作文部分,很可能造成评分主观性太强,随意性比较大,难以有个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学生也不公平。

争议之外,多出来的10分,还是一直给了作文题。

2

?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之争


作文命题本身就是语文卷的重头戏,加分又全落在此,江苏卷的作文题自然备受关注。

“有哲理,有诗意,基本符合历年江苏自主命题的特点。”骆冬青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道2020年江苏卷作文题。

他曾四次参与高考江苏卷语文科命题工作,且主要负责作文命题。

2012年江苏卷的作文命题“忧与爱”就出自骆冬青之手。这一作文题属于典型的命题作文,给出材料,增加感悟、想象和思考的维度,要求考生自由选择文体,在题意的限制中作文。

多位命题人透露,实际上,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大都是材料作文,这源自教育部门的要求。但江苏卷的语文命题组多次希望能改变材料作文的范式,也是材料作文存在的弊端——题面给出一段文章,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琢磨,抓角度。如果学生正好抓对了角度,怎么写都能成对题的文章。但往往会有学生揣摩偏了,抓住的那一点不是材料的意思,很容易偏题。

“实际上,材料想表达的就那几个关键字,直接点明不好吗?”骆冬青说。

但命题作文要直接给出关键词,更加考验命题组的出题能力。

2012年命题组讨论作文题面时,有过多种不同意见。以往题面,往往由两两对立的一组概念构成,如“沉稳与灵动”“利与弊”之类。最后达成共识,题面的词不能由反义词组成,这样写作发挥空间就缩小了。骆冬青说,最后题面选择了“忧”“爱”这两个词,原因在于“忧的反义词不是爱,爱的反义词也不是忧,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具有情节,有感情的跃迁,题面就有层次,有点难度了”。

题面背后,命题人往往希望能引申出一些哲学命题,这也是江苏卷作文题的一大特点。

**观察,在作文命题上,全国的作文命题分为两大流派。江浙沪地区的作文命题称之为“海派”,北京、北方地区则称之为“京派”。“海派”的作文命题,大部分都是思辨类的作文,“京派”这几年,基本都是任务驱动型的,结合时事新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