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数据统计截至7月14日),南方地区出现7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64%的县(市)出现了暴雨天气。而从6月2日起,中央气象台连续41天发布暴雨预警,是2007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以来时间最长。
而7月12日6时解除暴雨蓝色预警后,从7月14日开始至今,暴雨预警再次持续“上线”……
那么,这雨雨雨雨雨究竟下在哪儿了呢?大数据告诉你!
6月以来,长江流域究竟下了多少雨?
6月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形势复杂,总体偏涝,全**均降雨量为172.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6多。而在汛情严重的南方地区,平均降雨量344.6毫米,偏多19.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6多。长江流域降雨量410.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8.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哪些地方雨最多?
南方地区降雨极端性十分突出,有10县(市)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52县(市)突破当月历史极值。最大日降雨量为538毫米,出现在江西莲花山(7月7日);最大小时降雨量为163毫米,出现在贵州正安县碧峰镇(6月12日03-04时)。
今年汛情比1998年严重吗?
从暴雨持续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来看,今年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灾害比1998年偏弱。与1998年致灾原因相似,即副高北抬后南落且维持,但影响时间没有1998年长,影响面积也没有1998年大。与2016年暴雨事件相比,2020年南方暴雨较强,影响时间也较长。
当前汛情形势如何?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江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全线超警。来自水利部消息,7月16日16时,长江中游干流监利以下江段及两湖水位超警0.32至2.43米;太湖平均水位4.62米,超警0.82米,周边有53站水位超警0.08至1.18米,其中26站超保0.04至0.61米。
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显示,7月14日06时,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4403平方公里,为近10年最大,较7月2日和8日分别扩大549平方公里和197平方公里,比5月27日增大2196平方公里,较历史同期平均值(3510平方公里)偏大2.5成,五大支流入湖口湿地,鄱阳县昌江和潼津河、千秋河区圩堤决口导致耕地和村庄大面积被淹。
为何长江中下游暴雨那么强?
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
2019年秋季开始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强,副热带高压引导的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明显偏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汽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输送也较强。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爆发偏强。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明显偏多。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及2016年均为强厄尔尼诺次年。可以说,长江流域的强降水与厄尔尼诺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我国处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近60年的暴雨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暴雨天数每十年增加3.9%。
(来源:中国气象报,文字作者:苏杰西,图表数据:赵淼)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