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为何日本没在德苏战争爆发之际配合德国对苏宣战,而德、意却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紧随日本投入对美战争?

2020-07-19 08:08:13 作者: 二战期间,为

进入1941年,战争的硝烟已在欧洲中西部和中国**上分别弥漫了一年零三个月和三年零五个月。中国方面的战事若从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算起,则已进行了有九载余。然而,无论是发生在欧洲的****还是发生在远东的****,至少在1941年前五个多月这段时间里,都还不能被称为“世界大战”。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欧洲和远东是各自为战的,而且由于各自战场上的战事已进入相持阶段,各自战场上发生的战斗频率零星且规模有限。

▲描绘中**民抗日情形的绘画作品


▲1939年德波战争爆发后,与德国空军对波兰军队展开协同式进攻的德军微型坦克。



1941年的6月和12月,发生了两起大事件。这两起大事件的发生,使当时的国际***势发生了骤然的改变,也使世界上当时已在进行的若干****在范围上连成一片,最终发展成人类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起大事件分别是:德军进攻苏联引发德苏战争(1941年6月22日)和日军偷袭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7日,事发地日期)。这两起大事件发生后,世界上被卷入冲突的国家数量陡然增加,而且交战势力间的阵营化色彩也随之明朗化。

▲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起入侵后,向苏联境内展开进击的德军装甲兵团。


▲1941年12月7日(事发地日期)日军对美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后,港内浓烟弥漫的场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阵营之间进行,其中同盟国阵营中的主要成员包括中国、英国、苏联、美国;而轴心国阵营中的主要成员则有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另还有若干支持上述三国的仆从国与****。虽说在战争期间,两大阵营的成员国之间为了战时的需要,已组建了联合战线或结成了军事同盟,但在现实的操作中,有时这些联合战线或军事同盟并没有能发挥“一方呼而四方应”的效能,相反,有时一阵营中的某成员国会为了本国的利益或为了分化另一阵营,减轻另一阵营针对本国的战略压力,而与另一阵营中的某一国或某部分国家,进行秘密接触或交易。

▲二战开罗会议上的“三巨头”,从左往右分别为中国战区总司令兼中国国家******、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二战雅尔塔会议上的“三巨头”,从左往右分别为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苏联国家***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1940年日、德、意三国缔结正式同盟后,东京市民团体及在日德侨、意侨举行联谊活动。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苏联在二战中正式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的时间是在1945年8月,亦即日本政府正式向盟国阵营签署并递交投降书的前一个月。有人会问,日本和德国不是在1940年便结成了同盟的吗?为何日本没有在德苏战争爆发之际便配合德国对苏宣战呢?还有人会问,既然日本没有对德国履行同盟义务,那为何德国,还有意大利,会在日本完成对珍珠港的偷袭后不久,便向已与日本处于正式战争状态的美国发出宣战书?以上所有的问题,都会在后文中被加以展述、解答。

▲1945年8月,向日本势力范围满洲(今中国东北地区)境内展开进攻的苏军坦克**。


▲1945年苏日战争中进占哈尔滨的苏联军队



首先解析一下日本没在德苏战争爆发之际配合德国对苏宣战的原因。自1937年7月7日日本与中国因卢沟桥事变进入全面的准战争状态(中、日两国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相互宣战,进入正式的交战状态)后,日本战力(尤其是陆军)的一大部分便被投入中国战场。经历初期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后,自1938年底,中国战场上的态势便开始呈现相持状态。退守内陆、由***领导的中国国民政府和由中国共**领导的根据地抗日武装,此时不具备大规模收复失地、将日本**势力完全逐出中国的能力,因此只能对日军进行零星且断续的骚扰战,或在局部地区开展较有规模的反击战。日本此时在军力上远远强于中国,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且日本的人口数量规模远远比不上中国,因此日本在通过初期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实现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武汉等若干内陆大城市的控制之后,便不再在对阵中**队的正面战场上有什么新进展。及至1941年德苏战争爆发前夕,这一局面仍未得到改变,因此,这是日本无法抽身配合德国对苏战略的第一个原因。

▲为对抗日军针对抗日根据地的频繁“扫荡”,中**民开发了一种名为“地道战”的战术。图为一名抗日战士正在地道里探听地道外的敌军动况。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中国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八路军在华北对日军展开了一场大攻势,史称“百团大战”。图为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依托一制高点对顽抗的日军进行歼击。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