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为何日本没在德苏战争爆发之际配合德国对苏宣战,而德、意却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紧随日本投入对美战争?

2020-07-19 08:08:13 作者: 二战期间,为

▲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的M3型半履带作战车。


▲1940年代初,美国,一家兵工厂里的飞机组装师正在组装一架A35型轰炸机。


▲1930年代末,美国,一家兵工厂里的P-39型战斗机生产线。



日本的“南进”战略于1940年的下半年开始推行,东南亚首个受到日本势力染指的地方是法属印度**(包括今越南、老挝、柬埔寨)北部。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对德国的军事进攻进行了为期6周整的抵抗后,宣布投降。此后,法军元帅亨利·菲利普·贝当出面主持**,并在法国维希组建了亲轴心国的****。由于德国对该政权的军力拥有规模进行大规模限制,因此该政权无法对法国在战前建立起的海外殖民地体系进行有效维护。该政权自成立之日起,便被划认为轴心国阵营的跟班成员,因此备受英国以及夏尔·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等对德抵抗势力的敌视。由于法属印度**在地理上接近英属的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等,有意“南进”的日本不愿看到法属印度**被英国势力染指并成为英、美等阻遏日本“南进”的桥头堡,因而打着“友邦协防”的旗号,于1940年9月派兵“进驻”法属印度**的北部。次年7月,日本进一步将“进驻”的范围扩大到法属印度**的南部,此举引发美、英、荷的不安,美、英、荷相继对日实施经济制裁与物资禁运,并且不允许它们各自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继续通过贸易途径,向日本输出产自当地的石油、橡胶、锡等。失去前述物资的可靠供应,日本将陷入工业生产停顿、战争机器停摆、被迫放弃已有战果等窘境。为避免这一切的发生,日本决定“以战养战”,以武力快速夺取为美、英、荷等所控制的东南亚余部。1941年12月,随着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的被袭与日本战力在东南亚地区的全线展开,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该时期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的若干武装冲突,又再一次演变成人类史上的大混战。

▲1940年9月,越过中越边界,对法属印度**展开“进驻”的日军。


▲1942年1月上旬,日军对英属马来亚最大的城市吉隆坡发起了进攻。图为日军在吉隆坡市区内作战时的情景。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应美国对日宣战,已与日本缔结了盟约的德国和意大利几乎没有时间间隔地,也在同一日(1941年12月8日)对美发出宣战书。为何德、意会如此爽快地配合日本?它们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首先,德国和意大利认为,主动将美国拖入战争的是日本,美国参战后,其主要的精力应该会被放在对日的复仇战上,也就是说会将大部分的兵力转移至太平洋方面,从而减轻德、意在欧洲和大西洋方面面临的来自美国的压力。此时对美宣战,不仅风险成本低,而且还有利于坚定盟友日本对美作战的决心,让日本在亚太方面尽可能多地牵制和消耗美军战力。日、美之间的战事进行得越激烈,美国便越可能减少乃至停止对英、苏以及欧陆反***抵抗势力的援助,从而有助于德、意在欧洲继续推行它们的既定战略。

▲1940年代初,美国部署在大西洋海域的海、空军战力。


▲1940年代初,为防止轴心国海军对美国东海岸地区发动突袭,美国海军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大西洋海域布放水雷。



对于德、意来说,英国一直是在战争中最令它们头疼的对手之一。此次日本实施“南进”,免不了要与英国驻远东殖民地的**发生一战,这么一来,德、意、日三国便有了共同的敌人。况且此时,英国已经完全与美国站在同一阵营中,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出于对朋友的支持,德、意或许认为,它们有道理将朋友的其他敌人也作为自己的敌人看待。

▲1940年不列颠空战期间,完成战斗任务、从前线平安返回驻地的一名英军飞行员。


▲1940年不列颠空战中,一架被击落德机的残骸。为鼓舞英**民的抗德士气,英国政府租用一辆平板车载着德机残骸游街示众。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迎来的1942年,可谓是轴心国阵营战斗势头最高的一年。这一年,日本完成了对东南亚全域的征服,并凭借着强大的海军战力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维持着一范围广阔的“绝对国防圈”;德国在欧洲虽没有完成对英、苏的征服,但却已通过前期的一系列闪电式胜利实现了对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丹麦、挪威等十余个欧陆国家领土的占领。另外,德国前期对英国本土实施的空袭和海上封锁,也已使英国成为一遍地墟砾、经济不振的国度。当时部分世人一度认为,轴心国阵营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比同盟国阵营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大,德、意、日有望成为世界上新的主宰力量。倘若轴心国阵营真的在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那么战后德、意、日的三角同盟关系,也免不了要出现重新洗牌。在重新洗牌的时刻来临之前,德、意、日三国都各自希望另外两国的实力遭到削弱。德、意希望借美国人的手削弱日本,因此乐意借对美宣战一举,达到怂恿日本全心与美国“死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