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一国之君,为什么曹操刘备是雄才大略,孙权就是江东鼠辈?

2020-07-24 08:57:01 作者: 同样是一国之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都很清楚魏蜀吴三分天地,但是为什么人们都喜爱蜀汉或者曹操,而对于吴国的喜爱程度远不如其他两国呢?

其实,说起吴国我们所熟识的武将和谋士认识的都不少,就比如说武将里面小霸王孙策能力确实是在整个三国期间都是数一数二的。

图注:影视剧中的孙策

而在顶级谋士里面,周瑜、鲁肃、吕蒙他们,也不比曹操阵营的荀彧、郭嘉;刘备阵营的卧龙凤雏差多少。

可就是单个拉出来一个英雄都是文武双全,甚至像周瑜、太史慈等都有不少的粉丝,但是为什么合成一个吴国后它的吸引力就大大不如同时期的魏国和蜀国?

我认为除了罗贯中“尊刘贬曹、贬孙”的春秋笔法,有三点原因制约了吴国在三国演义中的吸粉能力。

第一、缺少顶级的武将

图注:影视剧中的孙策和太史慈

难道吴国没有武将吗?有,但是也就是江东小霸王孙策、太史慈等区区数人。有人会说:难道一人成神的例子还少吗?

比如说,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是在当时朝廷没有出类拔萃的名将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一战成神。

但小霸王孙策虽然也有骁勇善战的名声,但是只可惜他最后死的太窝囊还侧面的衬托了郭嘉的智慧。而和孙策齐名的太史慈也早早亡故,最后导致吴国在书中的大将们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演义中人数最多的,曹魏是五子良将,蜀汉是五虎上将,而江东则是十二虎臣。

但是吴国大将虽多,前线军事指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掌握。依次是周瑜、鲁肃、吕蒙这样的文臣都督。

图注:影视剧中的周瑜

其实这样的问题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吴国的军事目标,太过于明显,那就是以防守为准。守住长江就可以。

许多人都说吴国这是底气不足太弱了,也有说是他将领的能力差,但是仔细看来,这或许是吴国的最佳选择。

因为吴国有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它地处江南,因为长江天险而没有自己的战马,因此无法逐鹿中原,但是中原同样因为长江天险的原因,也很难过江。

所以说基于长江天险,打防守反击就是吴国的立国之本。所以说吴国对他们将领的培养更多的是当将军让他们冲锋陷阵。就比如说甘宁、丁奉的运用。在这方面来说吴国还是比较成功。但也侧面说明了,它缺少强大的统帅。

图注:影视剧中的周瑜和鲁肃

第二、吴国缺少顶级的谋士

说到蜀国,我们就会想到卧龙、凤雏,短期内还有一个法正;而魏国那就更不用说了,本身曹孟德就是一个顶级战略家,还有就是二荀程昱郭嘉贾诩这五大谋主,而到了后期魏国还拥有了司马懿这样的人才。

所以无论蜀汉还是曹魏,他们在战略上都有顶级的人才作长期的战略规划。

我们再看看东吴,虽然无论是大都督周瑜,还是说鲁肃、吕蒙,他们都是毫不逊色于曹魏蜀汉战略家们的英雄豪杰。但是这几个人不是太早的就去世,就是他们被孙权打击压制。

图注:影视剧中的张昭

而其余的比如说张昭他们,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治国理政的能手,但是到了打仗出谋划策的时候,他们实在是不大擅长,比如张昭就在赤壁之战前劝孙权投降……

第三、名不正言不顺

这第三点其实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名不正则言不顺。

曹丕是汉献帝名正言顺禅让而来的帝位;刘备是名副其实的汉室宗亲,也是汉献帝禅让后汉朝的正统继承者。

图注:影视剧中的刘备

这两位互为最大的敌人,但是也都是名正言顺的皇帝。

而东吴却因为历史的原因,以及《三国演义》小说中的的某些做法,导致形象实在是不怎么光彩。

首先就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虽然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击碎曹操南下统一的梦想。但是被三国演义的作者冠上了心胸狭窄的名声,“三气周郎”直接把牌子给砸了;

图注:影视剧中的关羽

后来就是鲁肃。但是鲁肃在小说中更多的是用来衬托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关羽的武勇。吕蒙的名声倒还是不错,但是他最终白衣渡江,偷袭关羽,这又让他减少了一大波粉丝。

而最重要的还是孙权自己。

孙权在曹丕称帝后,为了应对刘备的攻击,急急忙忙向曹丕投降,甚至把俘虏的大将于禁等赶紧归还曹魏。曹丕高兴之下将孙权封为大魏的吴王。

而在孙权击败刘备后,马上又反叛曹丕。这种做法虽然符合东吴自己的利益,但也让人不齿。

所以在B站的《三国演义》关羽死后一集中,孙权一露面就被“江东鼠辈”四字刷屏了。

我们刚才也讲了三国演义本身就是尊刘贬曹,视蜀汉为正统。而现在东吴先杀关羽,后破刘备,投降曹丕,又叛变曹魏……这样的事情或许真的让后来想喜爱吴国的人都要三思而后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