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四大著名的战役被并列载入史册,它们分别是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和采石之战。采石之战作为南宋存亡的关键一战备受后世学者的关注,而这一战爆发的地点也非常有趣,这一所谓的采石矶,和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矶”,位于今安徽马鞍山市。据说李白就是淹死在了这里。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朝第四任皇帝完颜亮率四路大军侵袭南宋,企图一举灭宋,此时南宋朝廷54岁高龄的宋高宗赵构惊慌失措,甚至打算“散尽百官”再次逃跑。就在南宋社稷危在旦夕之际,南宋抗战派官员虞允文挺身而出,指挥不到两万人的宋军与金兵决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采石江面大败完颜亮。
一介书生多奇志
据《宋史 虞允文传》记载: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既葬,朝夕哭墓侧。念父之鳏且疾,七年不调,跬步不忍离左右。父死,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
七岁就能提笔作文的虞允文非常聪慧,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虽为文官但是对边防战况非常关心。宋金之战即将爆发之际高宗派遣成闵去荆襄固防,此时虞允文就认为金兵进攻的重点应该是在淮西,而非荆襄。当完颜亮造都于卞南下渡淮近在眼前时,虞允文再次向高宗建议:宜令成闵军在池州者驻池,在九江者驻江,不要再去荆襄,若金兵出上游则援上游,若金兵出淮西则援淮西。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估计是十分正确的,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南宋统治集团的重视。战争彻底爆发后金兵的攻势非常迅猛,随着南宋淮西主将王权的溃逃,让金军得以长驱直入饮马长江。
危在旦夕之际,宋朝廷匆忙调遣金国投诚的李显忠前往采石矶迎战,虞允文充当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前往一线督师。谁知虞允文赶到了采石矶时张显忠却还未到,而正对岸的金朝大军已经在准备渡河了!眼看大宋臣民即将四散溃逃,虞允文主动担起了军事首领的重责,一面激励人心,一面犒赏军民,迅速进入战斗准备。
自古文人多铁胆
初临采石的虞允文听闻北岸有金兵四十万战马八十万匹。采石戍区尽是自和州溃退而来的南宋败兵,秩序混乱,士气低落,叹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至?”又语士兵:“今日事有进无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战死沙场,捐躯报国正是我平生志向。”于是他与将官时俊、盛新等商议,决定采用水、陆配合,以水战为主之战法。
就在金兵渡江时虞允文组织宋军全面迎敌,甚至用激将法激励同袍将领时俊“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宋史·虞允文传》)
于是在此战中宋朝官兵同仇敌忾不惜代价迎敌,在水路战法的基础上又结合民兵海鳅船冲锋,终于将金军在长江水面半道上击退。第二天虞允文又派人去烧毁了金军的剩余全部船只。金军渡江不能,只好移师瓜州。移师之后完颜亮被下属弑杀。金军因此撤退,于是两淮沦陷之地随后也被宋军趁胜收回。
采石一战作为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使得南宋取得了几乎扭转性的胜利,而虞允文本人在战后也迅速被提升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后来又升至宰相成为主战派最核心的中坚力量。
北伐进退难取舍
采石之战后的第二年宋高宗赵构退位,宋孝宗赵昚继位。和高宗对金朝的态度不同,宋孝宗继位之后没有轻松,没有安宁,有的只是一种屈辱。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蓝图孝宗在短时间内替岳飞平反,又在登基的第二年就发动了对金朝的北伐,结果却遭到符离之败。宋朝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最后被迫与金朝签订了隆兴和议。
对金屈辱不堪的现状使得孝宗寝食难安,为了继续筹划北伐计划,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虞允文身上。
但是此刻的虞允文分外清醒,他对孝宗说要北伐可以,我自己也是个坚决的北伐支持者。但这事不能着急,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仗才能开打。否则,又会像隆兴北伐一样,半途而废。
而且他又告诉孝宗,宋金之战要想打赢,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双方的实力比较均衡,因此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如果不重视生产的发展,将来打起仗来,给养不继仗很难打赢。
除此之外虞允文又提出了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等一些振兴经济的措施。孝宗也同意积极予以实施。但是此时的孝宗如同身患重疾,北伐的梦想日日夜夜在灼烧着他的灵魂,而虞允文温补的一剂良药显然无法快速见效。
乾道八年二月,他再升虞允文为左相,此时的虞允文已经位极人臣,除了大宋的江山社稷他还担负着孝宗日思夜想的北伐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