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一统国家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二)

2020-07-25 21:03:39 作者: 中华大一统国

#聊聊战争史# 中华大一统国家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二)中古夏商周三代奴隶主联邦制帝国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

上古黄帝帝国五帝时代,大一统中华原始民主联邦制帝国以东夷和中原为中心,持续对西南和西北分裂和反叛邦国用兵,进行了多次继续统一与反分裂、反侵略战争,扩大和巩固了中华文明的大一统领域。

五帝后期,特别是尧舜时代,随着父系家族社会的发展、铜金属农具与武器的出现、大型牲畜的利用、新作物的培植与引进、治水成效的显现等,西南和西北农牧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重新主导中华文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尧舜时代,逐步减少了对西南的用兵,并将权力中心向西南地区转移,以大禹父子(姒姓,夏后氏)为代表的西部伊洛文明中心逐步形成,大禹通过代舜帝执掌天下,最终黄帝帝国原始民主制权力中心不得不禅让给西部姒姓家天下奴隶制帝国——夏帝国。

中华奴隶主制夏帝国始祖大禹帝

(一)夏帝国的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

奴隶主贵族家天下世袭制是国家政治文明的一大跃进,其最大优势是权力核心的集中、专制、统一,适应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建构的需要,把过度分散的邦国、部落、家族力量初步整合起来,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当然,这种制度对于贵族和部落原始民主优势是一种削弱,因而难免受到反抗和抵制。

夏帝国继续统一战争的用兵方向主要是东夷。

舜帝的预备接班人之一——东夷人皋陶是在与西部大禹同台竞争中因理论与实践成就均居于下风,不得不服从大禹帝领导。后来大禹帝明确指定皋陶继任自己的帝位。可是皋陶先夏禹帝身故,大禹又指定东夷人伯益代替皋陶继任大禹帝位,以平衡东西部矛盾。可是,西部发展愿望和势头正猛,以大禹的儿子启帝为代表的广大西部邦国势力,不允许刚刚稳定发展的西部重新内乱而打断稳定发展的进程,也不能容忍东夷和中原东部继续主导大陆文明的发展,就通过武力手段逼伯益帝退位,伯益帝不从,被启帝派兵杀死。这也可以看做是夏帝国对东夷的继续统一之战。

夏帝国的继续统一之战其实还包括对西北强大同姓邦国有扈氏的征伐与灭国(见《甘誓》)。有扈氏借维护东、西部和同宗平衡与平等起兵反抗夏帝国统一,被启帝灭国绝祀,国土和子民被瓜分。

夏帝国奴隶主制家族统治初步稳固后,启帝和他的儿子太康帝不思进取与变革,不注意东部发展和贵族民主制文明要求,而自以为天下大局已定,因而热衷于游猎、玩乐,被东夷人大将后羿成功复辟,这就是太康失国。

多年后,后羿的家臣、东夷人寒浞又通过政变杀死后羿帝,自立为帝,他们先后执掌夏帝国几十年。后羿、寒浞成功复辟,虽然短时间内顺应了人民特别是东部和习惯于原始民主制人民的心愿,也改善了人民生活状况,但是,从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大局看,仍然是不符合历史进步潮流的,而且寒浞帝打着民主的旗号搞家族专制与生活腐化,渐渐失去了复辟的正义性,因此,太康帝的侄孙、仲康(后羿摄政是的傀儡帝)的孙子少康在多数邦国和人民支持下同样成功兵变,刺杀了寒浞帝,恢复了夏帝国的大一统,开创了少康中兴新时代。

这其实也是夏帝国的反分裂、反复辟、继续革命和继续统一之战。

此后,夏帝国数百年来对东夷包括泰、莱、东北夷和徐夷、淮夷、东南夷经常用兵,以维护夏帝国大一统统治,这都是继续统一之战。

(二)商帝国继续统一与反分裂之战

商帝国是东夷与中原融合文明的重新崛起。子汤(商汤)大帝灭亡了夏帝国、重新以商丘和黄河两岸文明中心取代西部文明中心以后,整整七八百年,继续扩张、统一与反分裂战争十分频繁。

子汤大帝的嫡长孙太甲、重孙沃丁继位期间,商帝国改变了立过丰功伟绩(辅佐商汤、摄政外丙帝、仲壬帝、拥立太甲帝继位总体上有功)的权相、大管家伊尹长期分权、专权的不利局面,恢复了子姓嫡系家族中央集权,实现了商帝国第一次中兴,加快了继续革命和统一战争进程。

和夏帝国基本相反,商帝国继续统一战争用兵方向再次转向西南、西北。甲骨卜辞中关于继续统一战争的记载比比皆是。

商帝国中后期武丁大帝期间,对荆蛮、三苗、百越各邦国用兵不断,对西北鬼方等戎、狄、羌等族邦国也都发动过统一与征服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武丁大帝统治期间,还出现了中华文明史中有文字记载和考古实物印证的、第一位女统帅、军事家妇好,她同时是也是武丁大帝的妻子。武丁知人善任、妇好以女流之辈叱咤疆场,这也侧面反映了商帝国在男女同尊、贵族民主方面,比夏帝国和后来的周帝国要优越。妇好征伐西南、西北反叛邦国的继续统一战争对商帝国延续文明辉煌发挥了重大影响。

商帝国末期重新反方向对东夷用兵,是东部文明内乱,虽然也是反分裂之战,但是,面对西周等西部文明的再次崛起,帝辛已经认识到顺应潮流是大势所趋,只有稳定东部,才可以实现平稳向西过渡。西周等不及,直接趁乱攻灭商帝国,打破了帝辛再次禅让的文明发展进程,更加专制的周帝国建立,此为题外话。

商帝国继续统一之战还包括频繁迁都。殷商帝国五次迁都。

武丁大帝长于民间,任用傅说为相,实现强国复兴

殷商邦国起源于河北、山东一带,属于东夷与中原部族文明融合体。后多次迁徙,最后到了黄淮亳一带,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取代伊洛夏帝国文明的东部文明的代表。太祖商汤大帝之后共九任商帝,没有迁都。

为了继续统一,加强对中原北方文明的整合和西北游牧文明的控制,第十任商帝仲丁迁都敖(在河南省城西北);第十二任商帝迁都相(相州内黄县);第十三任商帝祖乙继续北迁河北省邢地;第十九任商帝盘庚大帝从河北迁回河南,在殷(安阳)立都;第二十七任商帝武乙放弃亳地(广义的殷商兴盛之地都称为亳)殷都,再次迁都河北,这个河北,大概在黄河中游以北山西陕西交接地带,离渭水很近,远离当时的东部文明中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