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 | 百岁人瑞,海上寓公——记文化老人周退密

2020-07-16 22:10:24 作者: 缅怀 | 百

周老信札

写字比画画更难

早几年,周老书法几乎是每天必写的。他有着扎实的童子功,数十年不辍。他说:“我父亲从前是科举出身,最注重的是欧字,用欧阳询的字打底”。周老家学渊源,祖上留下的碑帖他烂熟于胸,又取法乎上,下笔气象不俗。年长后又在上海收集碑帖和拓本,从鉴赏、临摹到自成一体。

在“文革”期间,本来没法动笔写字,突然被调去抄写大字报,歪打正着,让他有亲近笔墨的机会,过过写毛笔字之瘾。他说,对书法我是非常爱好。书法一种是规规矩矩的,一种是瞎来来的,瞎来来的东西怎么说是艺术呢?我看不懂,而且有些人要求成名太快。这个事情不是很容易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会写字的人呢?传下来的有几个人是出名的?写字比画画更难。如果用五年时间规规矩矩地学画,就能学得不错,如果用五年工夫来写字,则未必能写好字。现在功利思想太厉害,急于成名,好像活不到岁数一样,慢慢来嘛,到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岁也可以嘛。另外,总向钱看,这个不是搞艺术。中国外国都是这样,生前的作品卖不出去,到后来很值钱,有的是生前很值钱,后来是没有人要。像中年一代可以把字写得好一点,就能带动下一代。

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众多耆宿硕彦中,周老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长者。他的书法,功夫在字外,但字内苦功他也没少下。他家中原有不少碑帖,后来又从上海有正书局、文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购回大量珂罗版石印碑帖。闻名沪上的这几家出版机构所出碑帖,十有八九被他搜集。博览群书,加上天资聪颖,使他对书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体验。

解放后,他继续购进碑帖和拓本,从鉴赏、临摹到自成一体。真草篆隶,人书俱老。前几年他所在街道开办老年书画班,请他当书法指导,不久又请他担任区老年大学书法教师,他都乐意为之,视作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尤其是退休以来他有了更多时间从事书法,老而更成。

周老书法的另一个特点是朴实无华,不搞花拳绣腿,没有浮躁气息。他的书法主要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书法大多书写的是他本人的诗词作品,诗书盈香,相得益彰,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体现了完整的书法形态,也体现了老一辈学人的厚实功底。现在有人把书法当作纯艺术,甚至把一些不讲笔墨的涂鸦文字也当作艺术创新予以宣扬,未免失之偏颇。

书法如果离开了实用性,很可能使它失去传承文化的本性,从而也失去了书法应有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周老等老一辈文化人的书法,在传承中国书法的基本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周退密与本文作者

诗词宿将宝刀不老

周老原名周昌枢,号石窗,又号安亭亭长、红豆宧主。对于古文,周老不愿受其羁绊,而倡之以“但求文字顺,但求逻辑贯”的悟道之言。尝自云:“早年问诗法于父,父曰‘多读。’垂老又问诗于朱大可与陈兼与,朱曰‘多做’,陈曰‘避熟’”。所以周老诗词,不拘一家,独舒己怀。

如《岁暮怀海内诗坛诸君子》诗云:“诸公健笔久凌云,湖海名篇世共珍。吾亦以诗为性命,差能投老见精神。花开有意春何晚,梦断无痕幻似真。七字酬君娱岁暮,灯前酒后易怀人”。此诗作于一九八五年,首尾两联,紧扣题旨,中间四句,抒写怀抱,颔联流水,可知其耽诗成癖,老而不衰,大有王子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之概。周老之诗,从体式上看,是承古人一脉,这得力于他能“多读”、“多做”;而就其精神实质看,却又独具自家面目,完全不似古人,此则得力于他能做到“避熟”。

顾炎武认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成功之作应该“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亦即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周老之诗,可证亭林此论之确。我最赏周老《九九抒怀四首》——

其一云:“历劫吾犹在,行年九九春。闲非如懒汉,穷合作诗人。屈指同胞尽,盘胸中表亲。临风丛百感,老泪一沾巾”。自注曰:“予同胞兄、姊、妹七人,今惟予独存。姨表兄黄金贵曾为予讲说英法语言上之异同;舅表兄王石君每赠予藏品无吝色。”

其二云:“周季非苏季,论材实下中。所思在远道,为学只粗通。运厄鱼罹网,身安雀处丛。名言经百载,忼慨忆元戎。”自注曰:“一九一二年民国肇造,首任大总统黎元洪曾有‘有饭大家吃’之语。”

乡梓之情以富藏回报

周老十三岁就读省立第四中学附属小学。毕业后,逢北伐军到宁波,学校一时领不到经费而无法开学,他只好上私塾,老师黄次会是前清贡生,本来在宁波教浸会中学,后来改在四明中学里教国文,他很有经验,教学方向按照孔子讲学的办法,分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四门,每一门课都有教材,德行教四书,言语教《左传》《战国策》,文学教《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政事教《纲鉴易知录》。周老在这里念了两年多,打下了古文基础。这是家乡对他的培育,令他终生难忘。

前些年,周老无偿捐赠给故乡宁波天一阁近百件书籍文物,其中有清代浙江宁波首位状元史大成《七言律诗》书法册页、清初文人陈锡嘏书法册页、范氏天一阁族人范光阳和范永祺书法册页、银台第主人童华稿本《先总宪公日记》等。周老有书面发言说:“我愿意把家藏的一批宁波乡贤以及先父周絜非和我自己的部分书法作品捐赠给天一阁收藏保存,供后人欣赏阅读是一个最理想的办法,以了却我一生的宿愿”。桑梓之情可谓跃然纸上,使人真正感受到“大隐居者,独善其身”的难能可贵。

此次捐赠的文物中,还包括周老的书法作品和文学著作等等,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周老虽然少年时就离开宁波,但心中一直牵挂着故乡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对天一阁有着特殊的感情,曾对家人回忆自己小时候就住在月湖西,经常跑去天一阁游玩,最喜欢看那里的《兰亭序》。离开宁波后,周老也曾多次返回故乡,还和家人一起去过天一阁。这次他通过家人致电天一阁领导,表达了向天一阁捐赠藏品的意愿。周老捐赠的藏品基本上与宁波有关,不少是宁波乡贤的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