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之会背后的故事,看完才知道它为什么被誉为最不负使命的酒局

2020-07-26 13:22:09 作者: 渑池之会背后

就在秦、赵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曾经溃败的齐国和一直被秦国欺压的楚国乘机壮大。

齐国视依附赵国的燕国为仇敌,楚国恨不得生吃秦国君臣的血肉。

就这样,双方的后院都起火了。

在战火纷飞的战国年代,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为集中主力攻打楚国,也为了避免赵国趁人之危,秦昭王决定找赵惠文王坐下来,一起好好聊聊未来,谈谈理想。

于是,有了渑池之邀。

而赵惠文王,也正为齐国的齐卷之势和燕国的节节败退感到头疼,想腾出手来收拾一下齐国。

在共同的需求下,渑池之会有了可行性。

渑池之会前,赵惠文王的犹豫,并非是真正惧怕秦昭王。

他在考量,秦国在此次会晤中有多少诚意,赵国是否有能力与之抗衡,自己值不值得以身犯险。

最终,廉颇一句:“王不行,赵弱且怯也。”让赵惠文王恍然大悟。

原来,渑池之邀,是秦国对赵国的试探,如不去,不仅是在其他国家面前显示赵国怕了秦国,更会打击日后抗秦中,赵国军民的士气;

如去,以赵国的实力,加上完全的准备,或可放手一搏。

况且,秦、赵之间,始终有一场你死我活之战,只是现在还不是全面开战的时候。

多方考量下,这才有了赵惠文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应约之举,也才有了廉颇对赵惠文王说的诀别之语,有了蔺相如以性命相威胁的击缶之请。

秦昭王敲缶,也不是真的怕蔺相如,而是他知道,此时赵国国力强盛,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并且名将廉颇就在边境严阵以待。

秦昭王更明白,假如逞一时之能,杀了蔺相如,扣了赵惠文王,自己不仅得不到半点好处,甚至有可能激怒赵国,促使赵、楚联合,那时候,秦国危矣。

说到底,渑池之盟的订立,只是时势和国力双重较量下,秦、赵双方的暂时讲和。

君不见,公元前273年,赵军与秦军在华阳开战对决,史称华阳之战。

休战了6年的秦、赵,在解除齐、楚的威胁后,开始了新一轮的争霸之战。

军人在战场上赢不回的利益,就别指望外交官能从谈判桌上拿回来。

蔺相如协助赵惠文王顺利完成渑池之会,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固然与他的个人机智和视死如归的勇气分不开;

但说到底,还依赖于赵国自身的实力和渑池之会前的周全准备。

渑池之会结束后,廉颇对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列自己之上十分不满。

他放言,要是遇到了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始终对廉颇回避退让。

别人以为他怕廉颇,他解释说:

“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

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之后,便有了我们十分熟悉的“负荆请罪”和“将相和”。

在蔺相如与廉颇的配合下,即使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始终屹立不倒。

国之存亡,文武之道,俱不可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