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赞他北伐灭三国,气吞万里如虎,奠定了南朝的政治雏形!

2020-07-16 23:18:04 作者: 辛弃疾赞他北

公元409年,东晋大将刘裕策划北伐鲜卑族政权南燕。他分析了南燕国土幅员较小,政治腐败及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等弱点,制汀了沿途筑城,分兵留守,巩固后方,主力长趋北进的作战方针。同年4月,刘裕率兵十余万从建康出发,由水路过长江,由淮水至泗水前进。5月,晋军到达南燕境内的琅玡。

刘裕

当时,自琅玡至广固有三条路:一是由琅玡经营城,越大岘山(今山东沂水北)直趋临朐、广固。这是条捷径,水路运输比较方便。但大岘山很险峻,山高七十丈,周围二十里,其上关口(今穆陵关)仅能通一车,号称“齐南天险”。二是向东北经营城、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潍水北上,再转而西趋广固。这条路比较迁远,劳师费时。

三是向北越泗水经梁父,转而向东北达广固。这条路山路过长,不利行军,运输困难。刘裕判断燕军不准备在南线作战,而意在让晋军主力深入南燕腹地,以便依托临胸、广固等坚城,在平坦地区同晋作战,以发挥他们的骑兵优势,所以刘裕决定走第一条线路。

在南燕,慕容超听说东晋军北上,便召群臣议与晋作战对策,公孙五楼说道:“东晋的军队远道而来,有利于速战。”于是提出了三条策略,上策是占据大岘山,不让刘裕入境,和他相持,然后派军队通过海路截断刘裕的粮道和退路,两面夹击,可获胜利;中策是命令各地方长官据城而守,烧毁多余的物资,坚壁清野;下策就是引刘裕进大岘山,然后与他们决战。

慕容超认为东晋远道而来,一定疲惫,势不能久。而自己据五州(南燕设并、幽、徐、兖、青五州)之地,拥富庶之民,铁骑万群,麦禾布野,为何先除苗徙民,使自己受损失呢?于是慕容超不听手下将领的建言和良策,选择了下策!

刘裕顺利通过大岘山,高兴地对将士们说:“现在我们已顺利过了危险地带,深入敌人腹地,一定要拼死作战;原野上到处是成熟的庄稼,我军无缺粮之忧,可以说,胜利离我们不远了。"6月18 日,晋军主力到达临朐城南附近,慕容超出主力骑兵夹击晋军。

刘裕针对南燕骑兵在平川作战时所具有的优势,布置晋军以车兵4000名在步兵的两翼,以骑兵在阵后机动,组成一个步、骑、车兵相互配合的阵势。这种阵势有效地抵御了燕骑军对晋军步兵主力的冲击,兵车上的长矛还阻碍了骑兵的进攻。双方激战半日,未见胜负。参军胡潘向刘裕建议出奇兵走偏僻的小道去袭击临朐城。刘裕接受他的建议,派兵奇袭临朐。临朐守城兵力薄弱,被晋军一举攻下。慕容超惊慌失措,率领余部逃到了广固城中,晋军首战告捷。

晋军在临朐取胜后,连夜乘胜发起追击,直逼广固城下。广固城四周绝涧,一时难以攻取。刘裕命令晋军修筑长墙围困敌军,同时就地取粮,停止了从后方运送粮草。慕容超不是积极防御,而是一心指望后秦的援兵到来,消极地等待援兵。晋军利用敌降将张纲善于制造攻城器具的特长,让他设计出新的攻城器具。

东晋灭南燕之战,刘裕能够取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了解敌人,了解自己,同时也了解地形对于己方的利弊。他善于根据敌情制订相应的作战措施,采取灵活的战术、战法来战胜敌人。刘裕根据南燕骑兵善于在平川地形作战,而晋军步兵在平川作战又容易被骑兵冲垮的情况,将车阵这一古老的作战队形与战法运用到作战中,组成了一个步、骑、车兵相结合的阵势,在作战中有效地抑制了燕军之所长。在两军相持时,刘裕慎谋猛进,及时运用奇兵袭击敌人薄弱的后方,为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于隆安三年(399年)参军起义,刘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对内平息战乱,先后击败了孙恩、卢循的海上起义,消灭了桓玄、刘毅等军事集团;对外致力于北伐,取巴蜀、伐南燕、灭后秦,从一名普通的军人成长为名垂青史的军事统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宋人辛弃疾大赞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称帝前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建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