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 白帝城托孤,历史上,刘备非常信任诸葛亮吗?

2020-07-16 23:17:01 作者: 品读《资治通

当初,蜀汉汉嘉太守黄元,因不受丞相诸葛亮重视,听说 刘备患病,恐怕刘备一旦病故,诸葛亮可能对他不利,于是举郡造反,纵火焚烧临邛城 。当时诸葛亮由成都东下看望刘备,成都守备单薄虚弱,黄元因此无所忌惮。

益州治中从事杨洪,向太子刘禅报告,派将军陈忽、郑绰讨伐黄元。大臣们认为,黄元如果不能包围成都,一定会由越嶲郡南下,盘踞南中。杨洪说:“黄元性情凶暴,没有恩德信誉,他哪有这个见识!不过是顺水东下,寄望主上平安,把自己捆了,交给主上处理而已。如果再有变化,就奔东吴逃命。我们只需命陈忽、郑绰在南安峡口阻截,就把他生擒。”黄元军败,果然顺青衣江东下,被陈忽、郑绰生擒,斩首。

刘备病危,命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命尚书令 李严,当诸葛亮的助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能力,超过曹丕十倍,一定可以安邦定国,完成复兴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请辅佐;如果他不成器,君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哭泣说:“我怎敢不竭尽全力,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

刘备又下诏给太子刘禅说:“人,五十岁死亡,就不算夭折;我年已六十有余,还有什么遗憾?只是挂念你们兄弟罢了,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贤能和品德,可以使人敬服。你的父亲德行太薄,不足效法。你跟丞相 (诸葛亮) 共事,要侍奉他像侍奉你父亲一样!”

[点评]

刘备去世,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做人的道理,值得让世人知道并铭记在心。善,无论大小,都发端于初心,只要修养方向对了,小就是大。“恶”,也是如此,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品行是一种积累,是一种“扩充放大”。

另外,“大”与“小”是相对的,把事情放在更长的坐标系中,今天的“大事”,未来回头看未必是什么大事,何况人的一生惊天动地的事,没有几桩,大部分都是平凡小事,小事坚持的时间长了,反而能成就人生。

不管刘备的一生如何评价,他死之前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君王。

夏季,四月癸巳日,刘备在永安逝世 (享年六十三岁) ,谥号“昭烈皇帝”。

陈寿(蜀汉及西晋大臣,史学家,《三国志》作者)曰:先主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刘邦的胸襟风度和英雄器宇。后来把国家以及孤儿托付给诸葛亮,心神都出至诚,诚然是君臣之间的至正大公,古今典范。刘备的权术谋略,不如曹操,所以基础也就比较狭窄。然而百折不挠,始终不肯屈居曹操之下,也是揣度曹操的气量,必不能长久包容自己。他之不安于现状,不仅仅是夺取政治上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躲避灾祸。

[点评]

陈寿对刘备的人格评价还是非常高的,并且把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视为至正大公,古今典范。然而后世不少史学家对此持有异议。比如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刘备并不那么信任诸葛亮。他举事证说,刘备伐吴之时,诸葛亮说:“法正若在,必能阻止主上东行。”这说明:诸葛亮是劝过刘备的,但刘备没有听,若法正在才能劝阻。

王夫之进一步评论说,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不如对法正的信任,也不如对关羽的信任。他怀疑诸葛亮和吴国交结太深,并怀疑他和诸葛瑾联合。假如刘备能像信任关羽一样信任诸葛亮,听赵云之言,停止东征之师,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联合吴国,北伐中原,则军力尚全,士气尚锐,就算不能成功,那英雄之血,至少是洒在许昌、洛阳,何至于流在猇亭呢?

我认为王夫之说得有一定道理,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是很好,但还没有达到孙权信任周瑜那种程度。否则“隆中对”之联吴抗曹的对策就会坚定执行,他就会派能够妥善处理两国关系的人物驻守荆州,或者派出外交好手进行斡旋。这样,关羽的错误就会避免了。吴蜀联盟不崩溃,那么三国历史恐怕就得重写了。

当然,说刘备不是非常信任诸葛亮,只是就信任程度而言,从基本面上来说,他还是信任诸葛亮的,白帝城托孤就很说明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