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鄢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75年,距离晋楚“城濮之战”已有57年之久。
主持此战者,晋国为晋厉公,主帅栾书;楚方为楚共王,主帅子反。战争结果,晋军胜,楚军败。
此战是晋国在“邲之战”败给楚国之后复霸的关键转折,亦为晋楚长期争霸的最后一战,意义非凡。
战役前瞻——晋国
众所周知,晋景公霸业之蓝图,以“制楚”为唯一目标。
晋景公首先灭赤狄,稳固中原形势;其次联齐,与秦楚联盟抗衡;再次带领吴国崛起,使楚不能在中原尽全力;最后拆散秦楚联盟,各个击破。
晋景公剧照
基于此战略,晋秦之间发生了一场恶战——公元前578年,晋国先“和楚”孤立秦国,而后以诸侯之军,击破秦国于麻隧。
接着,晋国兵锋自然指向了楚国,以达成自己一贯战略的最终目标。
晋国取得“麻隧之战”胜利后,声望高涨到极点,已处于争霸最有利的地位。晋国环顾四方——秦被打败,一时无力东顾;自己和齐国的同盟关系相当稳固;中原小诸侯大多臣服;南方的吴国亦与自己结盟,与楚为敌。
因此,晋国亟待与楚国一战,以确立中原之霸权。
战役前瞻——楚国
“麻隧之战”后第一年,即公元前577年,郑国伐许,许被迫割地媾和。
事实上,许是楚国在中原的重要附庸之一。换句话说,许之被侵,足以影响楚国的北部安全与战略形势。
楚国自然不可能忍气吞声,于是他们在次年(公元前576年)起兵攻打郑国,至于暴隧;又东侵卫国,至于首止。
楚共王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楚庄王
“麻隧之战”后第三年,楚再次兴兵伐郑伐卫,因受到郑国牵制而未遂。于是,楚国改变了战略——楚王遣使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结果,郑叛晋,与楚盟于武城,并立马出征伐宋,大军向宋都商丘进发。
大战一触即发
晋国听说郑国背叛,又兴兵伐宋,考虑到如果宋国也向楚国投降,那么中原形势便无法稳定,抗楚势力会进一步减弱,不利于自己“孤楚以破楚”的战略。于是,晋国众卿开始商议伐郑之事。
当时,晋国范文子以“晋国多内忧,若伐郑救宋,必引发晋楚大战”为由,不欲伐郑。然而,栾书却力主伐郑,认为此时战机不可失。
于是,晋厉公决定亲征,由栾书担任“中军将”,联合齐、鲁、卫出兵伐郑;楚共王也不甘示弱,以司马子反为帅,亲率军队北上救郑。
晋、楚两军在郑地鄢陵遭遇,随即展开了著名的“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示意图
详解“鄢陵之战”
实际上,晋楚两国战前态势相当,实力难分轩轾,双方保持了均势,而且对于大战略的运用都很成功。
中原心脏地带,分属双方战略势力范围。北部的广大空间,被晋国掌握;东部齐晋联盟,与西部秦楚联盟分庭抗礼,互为战略掎角;不过,晋国另有盟友吴国,时刻威胁楚国本土,影响楚出入中原的行动。
就整体而言,双方战力尚能保持平衡。
当时,晋国的盟军(齐、鲁、卫)尚在赴鄢陵途中。晋军未见盟军踪影,却见楚军利用“晨雾”的掩护逼进、扎营,料到自己将处于不利地位。
此时,晋国内部意见不一,各种意见皆有。
晋军主帅栾书主张“固守待援”,认为楚军轻窕且仅凭一时锐气,可以先不与之战,固守垒营三日,待楚军兵疲再反击,必可获胜。
而晋国“新军佐”郤至却主张“速战”——应立即主动攻击楚军;晋国“中军佐”范文子的儿子范宣子,在郤至的基础上,更建议“塞井夷灶”,即在营内填井平灶,隔宽行列间的道路,就地与楚军交战。
结果,晋厉公从郤至之见,采范宣子“塞井夷灶”之计,下定决心与楚军一决胜负。
晋厉公画像
要知道,这是一场典型的“遭遇战”,而“遭遇战”之要诀,在于先制——指挥官先于敌人,展开于有利之态势,于战斗初期即支配战局。
两军对峙开战前夕,楚共王在大宰伯州犁(叛晋归楚)的陪同下,登上巢车,瞭望侦查晋军动静。伯州犁将晋军战备状况一一告知楚王,但楚王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反观晋厉公,在苗贲皇(叛楚归晋)的陪同下,登巢车以望楚军。苗贲皇立即看破楚军的弱点,而晋厉公听从了他所提出的——“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建议,立即调整了晋军的部署——以中军之一部加强两翼,并集中两翼精锐部队,分别攻击楚军左右两军。
两军开战,果不其然,楚军两翼溃散。然而,正当晋军向楚军发动攻势时,晋厉公的战车却陷入泥沼之中,后由身边人掀倒战车,晋厉公才得以脱困。
此时,楚共王在巢车上望见此景,意图攻击晋厉公,而晋将魏锜见楚军进逼,张弓搭箭,一箭射中楚共王左目;楚共王负伤向后撤退,急召养由基一箭射中魏锜,魏锜中矢而死。
养由基剧照
就在这时,晋军集中了全军上、中、下及新军兵力,对楚军之中军王族部队实施猛烈包围攻击。
楚军抵挡不住,阵势大乱,右军不支,向西退却;而中军和左军见状,亦向后退。与此同时,晋国“下军将”韩厥击败郑军,并与“新军佐”郤至先后追击郑国国君。结果,郑伯撤旗败逃,楚军败退至颖水南岸。
双方军队交战,从白天战到晚上,才刚停顿下来。是夜,晋、楚双方军队秣兵历马,准备明晨再战,晋国还故意释放了楚军俘虏,使之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