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有着坎坷的人生境遇。刚一出生时享受着富足生活,“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后来由于时局突变、科举失利,原本饶有资产的家庭也因屡遭变故,一贫如洗,于是,李渔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写畅销书,做公益,组织家庭戏班流动演戏,标新立异的思想让他突破了自己,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如今再回望他的所思所想,更令我们感慨:他在创新的路上,竟与现代人的观念有着惊人相似。
设妙计维护版权,打击盗版
李渔出生在一个药材商人之家,自幼天赋聪敏,喜好读书,希望以勤奋苦学来出人头地。无奈的是,数次参加科举考试,皆不及第,从此心灰意冷,决定不再追求科举,而是做一个平凡的读书人,这个读书人给自己找到的谋生之物是写畅销书。早在300年前李渔所处的时代,虽然没有现代传媒,也没有畅销书一说,但发达的文化根系和市民阶层的审美旨趣,催生出了大量的图书作坊,李渔就是在这里敏锐地悟出了一条谋生之路。
在杭州居住数年之后,文采飞扬且创作精力旺盛的李渔,随着作品的不断问世,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但他并没因此获得相应酬劳。他的作品常常一问世,马上就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书商盗印。那时候盗印没什么技术含量,买一本新书,自己找几个刻书匠在家里刻印就可以销往市场,当然也不用付给李渔稿费。于是,只要他的作品在杭州市场上出现,苏州、南京等地的书商很快就能翻印出来。据说,在缺少交通工具的清朝初年,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都能见到李渔的新作,可以想见传播之快。
为了打击盗版,李渔想出了一个妙计,在完成一部新作后,他没有第一时间拿去印刷,而是挥笔写了一份诉状,来到了南京府衙,对知府大人说:“昨日我有一批新书从兰溪老家运往南京,不料刚一进入南京地界就被强盗劫去了。大人啊,遭劫的这批书是我第一次印刷出来的,尚未在市场上流通,所以如果有谁在卖我的那些书,谁就是强盗,最起码也跟强盗有关!” 知府大人读过李渔的不少书,听说他的书被抢,非常重视,赶紧立案,天天派大批衙丁到市场上去查找,看有谁在卖这本新书。与此同时,李渔开始正式印刷这本书,并把印刷这本书的正规书商名单交给南京府衙,避免衙门误抓他们。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一边是衙门在市场上到处查找有没有人卖那些被抢的书;一边是正规书商们从李渔手上拿书投向市场。而那些平时靠印刷盗版书吃饭的无良书商看到市场上风声这么紧,哪还敢再盗印李渔的书。
但对于李渔来说,他所进行的这场维护版权的斗争还仅仅是开始。在他后来的生涯中,各种他著作的盗印现象仍在不断发生,甚至还出现过别人冒用他的名字写作的小说和剧本。为打击盗版,李渔全家搬到盗印最猖獗的南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书屋,自写自印自销来打击盗版,书屋名为“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此后,他的全部作品都在自己的书铺印刻,算是垄断了市场。由他倡编并亲自作序、一直被誉为中国画临摹范本的《芥子园画传(谱)》也是在芥子园印行的。就这样,芥子园在与伪书、劣书的竞争中终于脱颖而出,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态势。后来“芥子园”书铺屡经转手,但李渔奠定的良好传统一直保持,使芥子园成为清朝出版业的著名品牌,沿袭二百多年,当下的很多图书收藏者还都以收藏到芥子园印行的图书为荣。
热衷公益,造福乡民
后来,李渔回到了浙江兰溪夏李村老家,除了创作,他开始热衷公益,牵头建造了大批公益设施。
当时,夏李村前有一条大路,南北分别通往兰溪县永昌镇与游埠镇。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李渔倡议募捐集资,建一座凉亭,乡人无不赞许。亭子建好后,白墙黑瓦,亭内两侧砌有石凳供人休憩,还有石子小路,很是别致。这时候,乡人们商议得给凉亭取个名字。当地财主李富贵觉得自己赞助了大笔资金,非要给亭子取名为“富贵亭”。李渔觉得太恶俗,就阻拦说:“且停停。”意思是说,你暂且停一下。财主说:“我给亭子取了名,你不同意,那你说该叫什么好?”李渔笑着说:“我已经说出名字了——且停亭。”财主还想争论,李渔又说道:“且自在这里停一停,歇歇脚,怎么不能叫且停亭呢?”并专门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此后,此亭此联一直为后人传颂,并被列为“中国十大过路凉亭”之一,关于它的典故也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除了且停亭,李渔还倡修水利,牵头兴建石坪坝等四处堰坝,挖掘伊坑等沟渠六华里,使易旱的黄土丘陵地带形成“自流灌溉”,改善了农田水利,令村民们受益。据《龙门李氏宗谱》载:“伊山后石坪,顺治年间笠翁重完固。彼时笠翁构居伊山之麓,适有李芝芳任金华府刑订厅之职,与笠翁公交好,求出牌晓谕,从石坪处田疏凿起,将田内开凿堰坑一条,直至且停亭,复欲转湾伊山脚宅前绕过。公意欲令田禾使有荫注,更欲乘兴驾舟为适情计也。”石坪坝后人誉为“李渔坝”。
尤为看重心理上的“养生”
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的“颐养部”中十分细致地记述了日常养生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顺应四时、防止忧虑、饮食合度等方面,大部分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阐发和论述的,其中有很多方法都和现代人的养生观念不谋而合。而他自己活到了虚岁七十,“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当时,也算是少见的高寿之人了。
李渔尤为看重心理上的“养生”,他认为,养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心态要乐观。要想身体好,首先就要“心和”,“心和,则百体皆和”。一个人,强心才能健体。那么,如何才能心和?在书中,他将“行乐”列为第一。这里的“行乐”,不是寻欢作乐,而是指如何保持心情舒畅。他对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应当如何摆正位置和心态,做了一番淋漓尽致的解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退一步法”,富贵者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不会损身;贫贱者当遵“退一步法”,即通过与自己逆境的比较,获得心态的平衡,才不会致郁,也就是人无论贫富,对待人生都要懂得“退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退一步”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疏导,保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心态,承认差距,降低目标,使自己从矛盾和苦恼中解脱出来,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