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散而逃: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南北迁徙

2020-07-27 10:00:06 作者: 四散而逃:安

公元755年冬季,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率军发动了大规模叛乱,整个黄河南北都陷入战乱。虽然叛军在8年后被唐朝扑灭,但造成的战争创伤却永远难以弥补。随之引发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也再次将中原以外的地区作为逃生的希望。

北人南迁的过渡地带

江淮靠近战区边缘 也大体上避免了浩劫

以淮南为主的江北区,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并不属于战区范围。由于叛军将目标对准朔方与关中两地,所以只能以部分偏师发起次要攻势。在遭到张巡的死守睢阳行动后,整个江淮也暂时得以保全。于是,便有部分北方难民在此居留下来。

在当时的淮南,以其东部的扬、濠、和三州移民最多。其次才是附近的楚州地区。由于有运河水系同黄河、淮河想通,所以迁徙相对方便一些。这也让淮南在历史的多个关键节点,云集了大量因各种原因南下的难民群体。内部的复杂程度,也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的所有阶层。

襄阳地区也再次成为北方难民的聚集地

位于江淮以西的鄂北区,也因距长安和洛阳两地较近,成为北方移民高度集中的地方。如同历史所反复上演的那样,大部分流亡人口会以襄州为中心。当地的治所襄阳,因位于汉水与官道的交汇点,成为逃出生天的必经之路。但和淮南地区不同,大部分难民会选择继续南下,所以定居的人数远不如其南的荆州。

由于人口的激增,朝廷也在此设置荆南节度使,到公元760年又设置了南郡,并升为江陵府。

带头逃入巴蜀的唐玄宗

至于西南的巴蜀盆地,已经因长期开发而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属性。高中低的三级盆状地形,也让那里成为许多避难者的选择。当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部队打进关中,贵为皇帝的唐玄宗也只能携眷属和百官奔入。在此前后,还有大批平民百姓逃亡西南,一度形成浩浩荡荡的队伍。

后来,哪怕皇族与百官返回京畿,还是有不少人选择留下定居。类似的事情,还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再度上演。相比很多地形复杂的区域,中部平原是吸收北方移民为最多的地方。作为首府的成都,更是主要的集中地。由于旧城区人多拥挤,唐朝在875年特建罗城,将原有规模扩大1倍以上。就连盆地东部的门户--重庆,也有不少新进移民。

唐朝时期的成都复原模型

北方难民的高度集中区域

江南也再次成为流亡者的主要集中区域

随着难民们度过长江,苏南与浙北成为更加理想的聚集地。尤其是唐朝润州的治所镇江,是北岸居民登陆的主要口岸,人口上升趋势十分明显。以至朝廷一度升级该州为江宁郡。更多人则通过这里,向着整个江东地区蔓延。

位于太湖以东的苏州,是另一个重要的移民聚居地。南迁难民已占其治所吴县的1/3,约有10多人。边上的常州也由于北人的流入,有了大量编户齐民耕作,并被该州刺史萧复被评为天下理行第一。

古代的苏州城市复原图

到了钱塘江以南的越州,也是因户口骤增,而增设上虞县。当时的杭州,还不在今天的城市位置。但因为人口激增,所以不遗余力的开发沿江湿地,最终形成后来的吴越与南宋都城。本地人口在短时间内增加了14000多户。

江东以西的皖南,大致属于唐朝的宣州和歙州。前者也比邻长江,方便难民迅速抵达。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本地人口仅有12万户。等到战乱基本结束,已增加到50万户。后来赫赫有名的池州,也是因为这次人口流入而增设的行政单位。歙州本地的56姓,也有28姓是安史战乱开始后才迁入的。类似的情况,也在赣北的江、洪、饶、袁、抚、吉等州出现。至于紧挨着荆州的鄂南和湘西北,也很快迎来了大批北方人口。

大量难民在水网密布的新家园落户

难民浪潮的外围

进入福建沿海的难民数量已明显下降

由于长江流域吸纳了大部分流亡人口,更加南方的区域就不再有如此大量的难民涌入。当地更为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也限制了中原居民的迁徙意愿。

早在公元669年,福建南部的漳州地区就“蛮僚”起兵反唐。陈政从河南老家出发,奉命率兵数千进入闽南平叛。稍后,他的母亲和兄弟又带领58姓军校前来支援。等到事情平息,陈氏子弟及其部下皆定居于此。安史乱后,又有大批北人迁入当地。相比之下,建州和泉州的外来人口就少了许多。

抵达广州的难民更是少之又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