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力推远交近攻,秦国都得到了什么实惠

2020-07-27 22:12:58 作者: 范雎力推远交

芈月传

所以范雎笃定魏冉攻齐是存了私心并不为过,范雎的最后结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将军自然不再适合当一国之相。秦昭襄王深以为然,魏冉的思想观念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了。当然就此罢黜一国之相未免过于玩笑,况且还是亲族,秦昭襄王还是有些踌躇。但范雎很快把昭襄王不想说的话也挑明了,魏冉权力过高,而且宫内还有宣太后站台,此外还与泾阳君公子巿、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公子悝互为表里,合称“四贵”。这个权力集团对秦国的王权威胁极大,并宣传外人只知有太后和四贵,而不知有秦王。

此时秦昭襄王已经继位四十年,都已经年近六十了,他当然不乐意被人说成是傀儡。范雎的观点虽有所夸张,但也代表了一大批人的看法,秦昭襄王即使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傀儡,也要罢黜魏冉等四贵。不久他就以范雎提的几点为依据,用以权谋私,弄权欺君等罪名驱逐四贵出京回到自己封地,四贵的政治生涯就此断绝。

这就是秦国国内版的“远交近攻”,对“近”罢黜王室亲族,秦昭襄王就此巩固了王权,树立了秦王在国内的绝对权威,为曾孙嬴政的独裁提供了法理依据和历史传统,公族成员很难再对王形成真正威胁。对“远”招揽各国人才入仕,范雎既是提议者,也是最大获利者。张仪之后,秦国本对异国人不再感冒,专信本国人。范雎之后,秦国再次对他国人才打开了大门,韩非子、吕不韦、李斯这才能为秦国所用,顺便压制王族成员,达到了提高秦王权威的目的。

范雎的“远交近攻”给了秦昭襄王罢黜四贵的理由,并坚定了巩固权力的决心,扫除了王权之外的一切障碍,保障了对外政策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秦昭襄王任用范雎后,在“远交近攻”的战略规划下,停止对齐敌对活动,集中兵力对付三晋,第一个下手对象即是最弱的韩国。

范雎为相后,秦国除了开头趁着赵国国丧,骚扰了一下赵境,后面几年都在攻略最弱也是离秦国最近的韩国,这在秦国史上数为罕见。此前数百年,秦人从未像这样连续四五年揪着一个对手猛薅。秦昭襄王已经意在彻底打残,甚至完全吞并韩国。韩国本已在劫难逃,后来赵国主动跳了出来,为韩国挡了枪。

长平之战的爆发对秦赵双方而言都是事发突然,然而秦人的应变能力明显强于赵人。赵国还在试图媾和,而秦昭襄王迅速将战略目标从韩国调整为赵国。

长平之战前形势图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同样损失很大,急需疗伤。但秦昭襄王更不愿就此放赵国休养生息恢复实力。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秦军兵围邯郸,并威胁谁来救赵就下来就打谁。秦昭襄王此时如此执拗蛮横,显然是存了彻底灭亡赵国的心思,但也暴露了此时秦军的虚弱——无力同时应对两国。此时三晋实力尚存,魏人自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发兵救赵。秦军本就元气已伤,内外夹攻之下,败于魏赵联军之手。秦军一路后撤,连长平之战前夺来的地盘都丢掉了。

秦昭襄王试图同时消灭韩赵两国,现在看来是有些操之过急。秦昭襄王再次做了调整,矛头再次对准韩国,韩国疲于应付,于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向秦国称臣,魏国也同时自认为秦国的属国。

秦昭襄王的“近攻”在应用了十几年后,臣服了魏韩两个邻国。而“远交”之策同样成果丰硕。

燕赵两国深度接壤

秦昭襄王充分发挥了友邦燕国的作用,邯郸兵败后便怂恿燕国攻赵,有力地牵制了赵国剩余兵力,令秦军得以专心攻击韩魏。而秦国对齐国和楚国的“和善”也奏效了,两国国也在后来的合纵中态度暧昧,始终不愿真心出力,硬抗秦国的始终都是顶在前面的三晋。

在秦昭襄王一朝,“远交近攻”可谓成果丰硕,彻底打残了三晋。另外,燕国对赵国的不停挑衅、齐楚两国的不作为令合纵难以齐心。山东诸国再无力抵抗秦军的进攻,秦国统一天下进入倒计时。

秦昭襄王死后,后人继承了他的策略,继续“远交近攻”。外交方面始终同燕齐楚等国保持着友好关系,甚至自降身价贿赂齐王身边的宦官,以保证齐国的中立。军事方面则全力打击三晋中仍然不服的赵国,赵人亡国后,三晋便不复存在了。秦国吞并三晋后,便兵锋南下,对准剩下三国中关系最差实力也是最强的楚国。楚国独木难支,很快亡国,剩下的燕齐两国已经同秦国全面接壤,作为秦国的邻国,自然也难逃亡国厄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