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力推远交近攻,秦国都得到了什么实惠

2020-07-27 22:12:58 作者: 范雎力推远交

公元前270年形势图

秦昭襄王在位前期,秦国奉行连横政策,先是联合魏韩对付楚国,张仪诓骗楚怀王六百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楚怀王客死秦国后,楚国随之低头,秦人又将矛头指向魏韩,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大战就发生于此,此战韩魏被歼24万人,元气大伤,失去了单独对抗秦国的能力。昭王中期,齐国崛起,秦人的主要目标转为齐国,甚至发动合纵配合燕国乐毅伐齐,齐国虽然得以复国,但威风不再。再之后,秦人的战略目标又转回楚国和三晋,尤其是白起一度攻破楚国郢都,楚国一蹶不振。在范雎投秦之际,秦人的战略假想敌已经转为渐渐兴起的赵国。就在范雎用事当年,秦军在阏与大败于赵军之手,损失十余万人,创下秦军几十年来战损的最高记录。

观秦国在这几十年的外交军事策略,基本上是谁强就打谁。先是楚国势大,楚怀王还被推为合纵长,秦国便一方面鼓动魏韩攻楚,另一方面离间破坏齐楚之间的同盟,用连横之策打击山东诸国的合纵。齐湣王冒头后,秦人又推动合纵,参加五国伐齐,甚至多次单独出兵伐齐。秦国的战略简单直接,只要对自己有利都可以实施,不管是连横,还是合纵,秦国都可以实施。远交近攻之策虽没有在秦国明确提出过,但秦人早有实践。

燕昭王是燕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国君

战国时期,秦国一直和燕国交好,秦昭襄王上位前就在燕国为质,其姊还嫁入燕国王室,其孙子正是主持五国伐齐的燕昭王。秦燕远隔千里,却世代友好,秦人的目的自是借力牵制齐赵等国,燕人则是持秦自重,威慑邻国。秦国的“远交”策略还体现在对宋关系上,宋国实力偏弱,但它位置绝佳,正好楔在齐楚魏三国交界处。秦昭襄王曾言“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坚决反对齐国灭宋,五国伐齐运动正是肇始于此节。除了“远交”,秦国的“近攻”就例子更多了,秦国的大部分战事本就发生在临近的魏韩赵三国身上。

虽然秦国对“远交近攻”早有实践,但范雎的再次提出,对秦国乃至天下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在范雎之前,秦国的对外战略都是以实用为主,战争的目的都放在夺人土地上面,秦国的疆域由此大大扩充。在攻破郢都后,秦国的疆域已经超过了楚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国。但秦国的战国再辉煌,也掩盖不了它走的春秋时期争霸的套路,即巩固第一的位置,谁不服打谁,时不时再联合小弟打击另一个小弟。但秦国面对山东六国,难免陷入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窘境。秦昭襄王一朝,先后打压了楚齐两大强国,现在又要应对赵国的挑战。而赵国之后,又不知道谁会站出来反对秦国的霸权。长此以往,秦国是否能保持优势地位就难说了。

范雎这时提出“远交近攻”,不仅仅是一种外交策略,还是统一天下消灭六国的方案。即以秦国为中心,逐渐向外蚕食,直至吞并所有。“近攻”和“远交”相辅相成,在蚕食邻国时,还要注意安抚远方“盟友”,以减少阻力。虽然在我们后人看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身处其中,看清一切就没那么容易了。更深一层地说,范雎方案并没有局限于保持秦国现有地位,其最终目标是统一天下,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这种境界上的差距这才是志向远大的秦昭襄王坚决任用范雎的最大原因。

由争霸转为统一,这是“远交近攻”给秦人带来的最大转变。秦军的对外战争不再以夺地为唯一目的,侧重消灭敌国的有生力量,消耗他们的战争潜力,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

将秦人长平之战的胜利全归结于“远交近攻”的功劳并不科学,同样,如果认为“远交近攻”完全是秦人的对外政策,那也是不全面的。

魏冉剧照

范雎的“远交近攻”针对的是相邦魏冉的攻齐之策,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位高权重,为秦国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五国伐齐时,秦军攻占了齐国的陶邑,这块飞地便成了魏冉的封地。后来,魏冉多次策动秦军攻齐,意图彻底削弱刚刚复国的齐国,避免齐国复起。而范雎认为魏冉这是假公济私,秦军攻齐打下的疆域对秦来说仍是飞地,到那时候管理新领土的最佳方案就是将它们归入临近的陶邑管辖,这样魏冉的封地就会扩大,典型的以权谋私。

魏冉攻齐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又或者是两者兼有,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魏冉执着于针对齐国的确有些不合时宜了。

魏冉曾鼓动赵国攻齐,甚至要派四万秦兵辅助赵军作战。苏代替齐人游说魏冉时就明言,魏冉此举无非是想削弱赵齐两国,但齐国刚刚复国,此时甚为虚弱,恐怕不但消耗不了多少赵国的国力,还会助长赵人的威风。以赵国为首的三晋才是秦国最大的敌人,而且秦国对齐咄咄逼人,齐人走投无路,必会倒向三晋和楚国,秦国是一点儿好处也得不到。

苏代虽是说客,但客观来讲这番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十几年前齐国势强,秦国有必要全力进行打压。现在齐国一蹶不振,几乎退出了强国之列,再这么兴师动众就没有必要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