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文化,故宫收藏的元代瓷器,传世珍品,世所罕见

2020-07-27 22:12:36 作者: 中国陶瓷文化

【蓝釉描金匜】

元/高4.5厘米通流长17厘米底径8.5厘米

匜呈浅碗式,一侧有槽状流,流下附一小圆环系,弧壁,平底。内外施钴蓝釉,流口满釉,口沿其余部分芒口无釉,外底色胎无釉。内壁绘金彩流云五朵,内底绘金彩折枝花纹,围以金彩单线圈。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建筑工地窖藏出土(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

匜是古代盥器,多为金属制品。瓷制匜始烧且盛行于元代,当时南北各地窑场多有烧造,尤以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有青花、釉里红、青白釉、蓝釉等品种。各品种中以保定出土的这件蓝釉描金匜最为精美,其釉面晶莹,闪烁着蓝宝石般的光泽,配上熠熠的金彩,交相辉映,光彩夺目。同时出土的还有蓝釉描金小碗和盘。

《元典章》(卷五十八,“杂造”条)载:“至元八年(1271年)四月二十日,御史台承奉上书省札付,钦奉圣旨:节该今后诸人,但系瓷器上并不得用描金生活,教省里遍行榜文禁断者。钦此。”说明元初朝廷曾下令不准在瓷器上描金。从传世和出土的元代瓷器看,带描金者的确很少见,蓝釉描金画目前所见仅此一件,故愈显珍贵。

【蓝釉白龙纹盘】

元/高1.1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4厘米

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盘心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

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花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四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一件。元代蓝釉白花瓷器除了这种小盘以外,尚见有梅瓶、罐、砚盒、西和花口盘等,装饰题材有龙、海水、飞雁、飞凤、海马和灵芝等。

这种蓝釉白花瓷器以蓝宝石般亮丽的蓝釉衬托洁白的纹饰,蓝、白色彩对比强烈,纹饰异常醒目,取得较好的装饰效果。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元/高2.3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11.4厘米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足内露胎无釉。

盘外壁近足处暗划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外暗划弦纹一道。盘内釉下有阳纹印花装饰,内底为龙戏珠纹,一条戏珠五爪龙张口露齿,舞动身体,异常骄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顺序,从“太”字左边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肠、螺、轮、盖、花、珠、鱼、伞。”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烧造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白釉,经科学测试, 卵白釉中氧化钙(CaO) 的含量较青白釉中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加,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Fe2O3)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盘、碗之内壁往往模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缠枝莲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纹间模印官府铭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有时人们又将卵白釉瓷称作“枢府瓷”。除了“枢府”“太禧”之外,还见有“东卫”、“昌江”、“南水”、“福禄”、“福寿”、“白王”等铭款。“枢府”“太禧”分别代表元代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和专掌宫廷祭祀的机构“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记载:“太禧宗禋院,秩从一品。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由此可知,“太禧””铭卵白釉瓷的烧造年代应在太禧宗禋院的设立之年天历元年(1328年)以后,其下限当在元末农民起义军占领浮梁地区的1352年。

“太禧”铭卵白釉瓷器甚为罕见,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1893~1966年)曾撰文指出传世仅有三件(孙瀛洲:《元卵白釉印花云龙八宝盘》,《文物1963年第1期),此为其中之一。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另一件下落不明。“